2021年第四季度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主要成效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通过抓重点、理思路,抓班子、带队伍,抓落实、出成效,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主要是: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增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种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安全生产守底线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下一步工作对策及建议
1、突出稳产保供,狠抓重要农产品生产。一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量。二是落实生猪生产支持政策,持续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继续扩大重点“菜篮子”产品生产。
2、加强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充分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非耕地变耕地、旱改水资源潜力,提升耕地质量等别,推动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同步增长,实现项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提高单个企业单品种规模种养水平。
3、聚力提质增效,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农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稳步提升产业集聚和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打造霍邱县小龙虾产业、金寨县中药材产业、霍山县石斛产业、舒城县蔬菜产业、金安区白鹅产业、裕安区茶叶产业、叶集区水果产业“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深入推进“机械强农”工程。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和机具的技术探索,提升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机具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有效发挥市、县农投公司平台作用。
4、强化市场导向,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一是积极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围绕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小龙虾等区域公共品牌,继续做好央视广告、高铁冠名和新媒体宣传等推介工作。二是加强培育地方产品品牌。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争2022年“三品一标”总数增长12%以上。三是支持企业创新自主品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支持市场主体拓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量,组织开展3至4场面向长三角区域的企业品牌宣传推介专场活动,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安全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推广应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名优农产品创建中引入、固化、集成绿色技术要素,大力培育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选用绿色优质水稻、小麦品种,应用稻麦轮作、稻虾共养等新技术,加大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二是规范农业农村领域执法。继续开展六安市农业执法规范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安全生产监管行为。三是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指导开展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
6、推进农村“两改革一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一是扩大农村“三变”改革入股范围,加快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二是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利用,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三是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出台我市实施方案。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验农业、餐饮民宿等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