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
一、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
1、皖西白鹅产业发展背景。皖西白鹅是我市传统家禽品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且合群性强;早期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羽绒品质优良、鹅皮可鞣制裘皮,柔软蓬松,保暖性好等优点。1981年首批列入《全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被国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并获得国家产地证明商标。
2、皖西白鹅品种及分布。皖西白鹅包括皖西白鹅原种、朗德鹅、白罗曼、霍尔多巴吉鹅、川白鹅等品种。皖西白鹅原种形成历史较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即有文字记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八十年代就列入《全国家禽品种志》中,属体形较大的羽肉兼用型鹅种,其外形体态高昂,颈长呈弓型,胸深广,背宽平,全身羽毛纯白,头顶有桔黄色肉瘤,虹彩灰兰色,喙桔黄色,趾蹼桔红色,爪肉白色;特点是早期生长发育快,耐粗饲、耗料少、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羽绒品质极佳,母鹅抱性强,是草食型的优良品种。尤其突出的是其羽绒朵大纯白,品质优良,享有世界羽绒之最,受世界瞩目。白罗曼是从台湾引进的羽肉兼用型鹅种;霍尔多巴吉鹅是从匈牙利引进的羽肉兼用型鹅种,此外还有川白鹅、扬州鹅等国内知名品种。
皖西白鹅主要分布在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寿县四个县区,在周边地区的金寨县、舒城县、叶集区、霍山县、肥西县、长丰县以及河南固始等县区也有部分乡镇饲养。
3、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皖西白鹅饲养量位居全省之首。近年来,皖西白鹅的饲养量一直维持在1200万只左右(其中皖西白鹅原种800万只,白罗曼、郎德鹅、霍尔多巴吉、川白鹅等400万只),占全省白鹅饲养量的四分之一、全国饲养量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欧洲一个养鹅王国全国的饲养量。以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三县区为重点的皖西白鹅生产格局已经形成,以金安区东桥镇、翁墩乡,裕安区固镇镇、罗集乡,霍邱县孟集乡、城西湖乡,等20多个乡镇为重点的养鹅基地初具规模,全市规模化养鹅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二是皖西白鹅基础研究成效显著。依托优良的皖西白鹅品种资源,开展白鹅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通过对皖西白鹅品种的提纯复壮、杂交选育、人工孵化、鹅肉及羽毛(绒)制品的开发等鹅业基础研究,已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各项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全市先后推广了商品鹅饲养管理综合配套、雏鹅集中共育、种草养鹅、鹅病综合防治、鹅肥肝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反季节鹅饲养、鹅病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养鹅综合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三是鹅类深加工不断推进,产品多样。随着皖西白鹅饲养规模的扩大,鹅产品市场前景的看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资本介入皖西白鹅深加工项目,并生产出丰富多样的系列产品。目前,全市鹅肥肝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1家,由于拥有成熟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2015年鹅肥肝产量已达160吨,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鹅肉熟制品加工开始起步,白鹅系列熟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另外,皖西白鹅腌制品是我市的一大特色,已有1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效益倍增。四是羽绒产量大,加工贸易快速成长。2015年,全市家禽饲养量1.05亿只,禽肉产量12.89万吨,其中鸭饲养量1620万只,产羽毛(绒)1300吨,皖西白鹅饲养量1221万只,产羽毛(绒)8000吨(其中羽毛5800吨,羽绒2200吨)。而且羽绒交易活跃,市场繁荣稳定,羽绒制品生产销售势头旺盛。目前,全市已拥有24个羽毛(绒)交易市场、142个羽毛(绒)收购站和数以万计的羽毛(绒)商贩。闻名全国的裕安区固镇镇、舒城县城关镇和霍山县一隆等羽毛(绒)专业市场,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羽毛(绒)商客,六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集散地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六安的羽毛球已占全国40%的训练球市场。“冬悦”、“天歌”牌羽绒服、羽绒被、鹅毛扇等各种羽绒、羽毛制品花样繁多,远销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五是反季节鹅生产技术取得突破。皖西白鹅虽然是六安特有的优势品种,但要保持优势、发挥优势,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注重示范推广,不断提升养殖水平。2008年,六安市政府邀请台湾反季节鹅生产专家李鸿忠教授来我市就皖西白鹅繁殖率低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以来,通过建立环控鹅舍、采用反季节鹅生产技术等方式,皖西白鹅繁殖率低、不能常年均衡供应鹅苗的瓶颈问题已经攻破。市政府目前正以反季节鹅生产为抓手,大力发展白鹅生产。目前,反季节鹅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这将为全市发展反季节鹅生产起着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4、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2015年,全市皖西白鹅产业直接从事养鹅人数为3.1万人,带动农民5.2万人,农民人均年增收7500元。2014年皖西白鹅饲养量1175万只,2015年皖西白鹅饲养量1221万只,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以金安区东桥镇、翁墩乡,裕安区固镇镇、罗集乡,霍邱县孟集镇、城西湖乡等20多个乡镇为重点的养鹅基地初具规模,饲养量占全市80%左右。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中,目前我市已有3家皖西白鹅企业获得省级示范场验收,11家通过了市级示范场验收。
5、皖西白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品种选育程度低。种质提纯复壮及本品种选育、配套系组建及杂交优势利用进展缓慢,同一个品种内的个体,在遗传结构、核心群数量、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受传统饲养方式影响,大多数养殖户仍然采取自然孵化、自然放牧的方式,饲养管理粗放,管理方式落后,加之皖西白鹅自身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存在缺陷,良种选育和繁育体系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皖西白鹅年产蛋量一般在20-25枚,最高只能达到31-32枚,导致皖西白鹅供种能力不足,皖西白鹅出栏量难以大规模提升。二是鹅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连接基地和大户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于生产的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少地方的产销还处于分散的自发阶段,缺乏有序的产销体系,从而制约了鹅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皖西白鹅食品加工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鹅胴体加工品种单一,缺乏引领型龙头企业,深加工产品的系列开发严重缺位,皖西白鹅产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皖西白鹅经常出现“有价无市”现象。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全市各级财政对养殖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多,但是针对皖西白鹅这一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却相对较少,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特别是白鹅养殖缺乏有力的项目支撑。加之银行支持农村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门槛高,养鹅户很难得到较大金额的贷款支持,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资金问题已制约了大多数规模养殖户的快速发展。四是缺少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和安徽省鹅业发展缺乏宏观的调控和统一的规划,远不如生猪、牛羊、鸡鸭等主导产业受重视,导致产业发展出现问题时一些从业者利益无从保障。我市也没有针对皖西白鹅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各县区都没有专项扶持政策,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中涉及到皖西白鹅的也很少。皖西白鹅还不能像生猪、牛羊、鸡鸭那样享受优惠政策待遇。五是品牌发展滞后。目前,我市对皖西白鹅的品牌建设不够,没有整体思路,没有宣传策划。虽然举办了中国国际羽绒节,但仅限于皖西白鹅的羽绒产品,在缺少企业有效宣传带动下,对我市这一特色产业,政府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发挥宣传主导作用,皖西白鹅在全国消费市场和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没有打开,品牌推动难以实施。特别是皖西白鹅熟制品加工企业还很少,皖西白鹅基本是初级产品,品种单一,以腌制鹅为主,鹅肉熟制品深加工没有充分挖掘,产品开发滞后,多属粗加工,技术落后,包装简单,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一批著名品牌。
二、皖西白鹅产业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优良品种(品系)的繁育和推广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适度规模饲养为主体,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以皖西白鹅为主导,白罗曼、朗德、霍尔多巴吉鹅等多鹅并举的鹅业发展新格局,使白鹅产业成为我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雄厚竞争力的一大特色产业。
三、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6000万只鹅苗供应基地,建2000万只的白鹅集中饲养区,使皖西白鹅批量出栏量由现在的100万只提高到800万只;新建、改扩建年饲养2000只以上的种鹅繁育场20个,使皖西白鹅的繁殖率提高20%,产蛋数达到30枚/只;引进或培育白鹅产品加工企业5家,建立产、加、销体系,拉长产业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标准化管理和绿色产品认证,促进白鹅产业全面提升,实现产值30亿元。
四、皖西白鹅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金安区安徽省皖西白鹅原种场有限公司为国家级保种场,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地理环境优势明显,且具有传统养殖白鹅优势。选择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及金寨县部分乡镇作为我市白鹅优势发展区域。
五、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1、加快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提高鹅场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扩大商品鹅生产规模,为产品加工与消费提供优质、安全、充足的商品鹅源。完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储备和市省部“三级联创”制度。加强已挂牌示范场的后续监管,增强示范功能。总结宣传示范创建的成效,扩大影响力。切实发挥示范场的带动作用,组织养殖场(户)到示范场观摩培训,做到创建一个示范场,带动一片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巩固完善良繁体系。皖西白鹅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地方品种。1987年至1996年开展皖西白鹅群体选育,重点是品种特性;1997年至2003年,深入研究皖西白鹅的生长发育,探明了各种营养素及配比对皖西白鹅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开展人工孵化技术研究;2004年皖西白鹅原种场和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组建皖西白鹅专家大院,运用现代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对皖西白鹅进行提纯选育;2006年开展皖西白鹅开发利用和配套品系研究,建立了皖西白鹅家系繁育群58个、计1000只、高产配套选育群800只、核心群种鹅群3000只。2014年安徽皖西白鹅原种场开展家系选育,目前共建立15个家系,并邀请安农大教授现场指导,对提纯选育及配套系开发利用作出明确目标。加快本地原种保护与扩繁步伐,扩大皖西白鹅种鹅、反季节繁殖种鹅群体,为皖西白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种源。
3、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鹅病综合防治中心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开展鹅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鹅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鹅病综合防治规划,实施培训和统防统治,降低皖西白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防疫经费保障,全力推进《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的实施,深入开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围绕防疫核心指标,强化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检疫等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
4、延伸皖西白鹅产业链条。开展皖西白鹅分割加工,研制开展鹅肉熟食制品。一是继续围绕皖西白鹅特色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做大做强皖西白鹅产业协会,支持协会、畜禽专业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养殖场与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的联系,促进产销一体化经营,逐步建立符合现代畜产品流通要求的物流体系。
5、推进产品开发,增强市场化竞争能力。在总结我国传统食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食品加工先进工艺,加快鹅产品深加工开发。积极开展白鹅分割加工,进一步研制鹅肉熟食制品,逐步形成鹅食品系列产品,加快创建“皖西白鹅”食品品牌,延伸白鹅产业链条,提高鹅产品附加值。加快皖西白鹅羽绒和相关制品开发,利用羽绒精分及抗菌绒、纳米绒等羽绒加工新技术,提高羽绒制品加工效率和质量,推进优质、安全、绿色产品加工,发展不同规格水洗、未水洗羽绒加工,以及羽绒家纺、羽绒服装、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的生产,努力把皖西白鹅羽绒制造业打造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的全国一流羽绒产业基地。
6、唱响皖西白鹅品牌。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皖西白鹅广泛宣传,每年举办国际羽绒节的同时举办皖西白鹅美食节,通过举办皖西白鹅美食展销会、开设皖西白鹅小吃一条街等措施,对皖西白鹅美食进行宣传、包装和推介,营造浓厚的皖西白鹅舆论氛围,打造城市名片。要坚持“走出去”的宣传战略,采取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农产品交易会,赴外地举办皖西白鹅推介会,进一步提高皖西白鹅在国内、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打响皖西白鹅品牌。及时制定鹅产品检疫标准,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皖西白鹅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7、建立皖西白鹅研发、检验检测中心及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开展皖西白鹅良种选育与种质测定,采用基因和理化指标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开展皖西白鹅原种选育,继续提高品种的统一性和生产性能,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和饲养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皖西白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实现皖西白鹅休蛋期不休蛋,保持常年产蛋繁殖;三是修订或制订《皖西白鹅规模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皖西白鹅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为产业升级提供标准保障。四是同皖西学院合作,以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皖西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展鹅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大力开发新产品;开展鹅病综合防控和检测诊断技术研究应用,及时了解鹅病发生与流行的信息,快速作出诊断,得到有效控制,最大程度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五是建立一个配套齐全的集种鹅选育、孵化、商品鹅标准化饲养于一体的皖西白鹅试验示范基地。基地配套建设相关科技培训等设施,开展定期的皖西白鹅产业技术培训,对养殖大户、企业技术骨干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集中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实习,在人员培训的同时,也通过这些受训人员完成饲养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通过对养殖户素质、水平的提高,增强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意识,使饲养管理方面的技术较好地推广,改变先进适用技术与养殖脱节现象,提高养殖效益。基地还承担种鹅选育、种蛋的集中孵化、饲养标准的制定、饲料配方研究与产品的设计等工作。
六、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皖西白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规划的实施必须做到市县(区)两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皖西白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区域布局和皖西白鹅产业新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等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包括市、县(区)主要分管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二是成立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专家组。专家组由身处一线的饲养管理、遗传育种、产品深加工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专家组成,全面负责各阶段工作任务的筹划、布置与落实。其主要任务包括:第一、负责开展皖西白鹅保种、选育、杂交利用、反季节鹅苗生产技术攻关,鹅肉、羽绒、肥肝等深加工工艺及产品研发、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工作。第二、负责先进的种鹅饲养、繁育、反季节生产以及肥肝生产相关工艺模式在中小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的推广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实施。第三、负责皖西白鹅系列产品的市场规划、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综合利用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投入。政府应调整和优化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适当集中财力,增加投人,推动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发展。对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引进、良种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三品”认证等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补贴。积极争取并扩大对山区畜禽养殖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对贫困乡村适度规模畜禽养殖的农户优先安排小额扶贫贷款,对直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畜禽养殖的扶贫龙头企业优先列入年度扶贫贴息项目计划。积极争取科技、金融等部门增加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对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拓宽小额信贷的覆盖面,适当提高贷款授信额,扩大小额贷款规模。
3、政府积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是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政府建立鹅业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培训的工作基地,形成服务于广大养殖户的科技服务网络。通过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带动,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形成符合皖西白鹅产业总体发展要求的新型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体系主要在技术开发、标准建设、风险控制、龙头培育、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健全体系七个方面为白鹅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确保皖西白鹅产业发展各项进程的实施。
4、政府各部门联动,凝聚开发合力。皖西白鹅综合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六安市农业的重点项目,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市和各县区要形成合力。各县区要按照市制定的规划,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好实施。在项目争取、工程建设、产品销售等方面,要从有利于全市鹅业综合开发的大局出发,共同谋划。其次,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发改部门要积极主动地牵头做好项目争取工作;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在资金上向皖西白鹅系列开发倾斜;商务、经信、招商、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主动抓好市场建设;农业部门要认真抓好技术培训,具体搞好白鹅饲养、牧草种植、鹅病防治等工作,并指导和协调地方抓好营销大户和中介组织建设;新闻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齐心协力抓好皖西白鹅开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