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农村局新闻发言人宣讲全市农业产业化有关优惠政策
发布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等12个部门
发布会主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集中宣讲
发布会时间:2020年11月18日
发布会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利用这次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全市农业产业化有关优惠政策情况。
一、相关扶持政策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为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龙头企业解困境、求发展、促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提出到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推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安徽省政府于2017年4月12日印发了《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皖政〔2017〕43号),提出到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7: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规上龙头企业数量突破80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同时,省政府围绕未来五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设置了分年度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规模以上企业数、主导产业产值、产业集群规模、加工能力、品牌创建、招商引资、企业融资、资金扶持等若干具体发展指标。2019年,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兴旺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省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市、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县(市、区)10个以上;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10个以上;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5个以上;引进投资额累计超100亿元的知名加工企业项目20个以上,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皖”字号农产品品牌50个以上,其中在全国行业市场占有率、影响力位居前列的品牌10个以上。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市政府印发了《六安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六政秘〔2017〕234号),在主导产业培育上,提出集中力量打造茶叶、蔬菜、水果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在工作创新上,提出培育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淮河适应性农业等核心平台建设;在动力支撑上,提出建立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行考核评价和绩效管理等保障措施。对省政府确定的五年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从基地建设、龙头壮大、集群打造、园区建设、农业招商、政策扶持、市场拓展等方面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目标任务,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倍增计划、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计划、农产品加工百企千亿发展计划、农业重点项目招商计划、区域特色品牌价值提升计划,力争五年内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幅超过9%,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随后,我们积极争取市级财政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一是设立市级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六安市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整合现有农业专项,从2018-2020年,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江淮果岭建设、茶产业发展、一谷一带建设以及其他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培育等领域。二是设立市级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印发了《六安市产业扶贫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实施意见》,由市融资担保公司设立5000万元市级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分别按照合作业务份额存入农行六安市分行、六安农商行、邮储银行六安分行,委托其按照存入风险补偿金的5-10倍比例放大贷款规模,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增加授信,提供担保贷款。三是设立市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基金。由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设立首期市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基金5000万元,面向全市范围内的农业企业,通过股、债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投资。
根据省级财政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奖补内容和市级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我市今年的农业产业化对企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根据统计部门核定,对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新突破10亿元的规上企业,每个企业奖补100万元;新突破5亿元的规上企业,每个企业奖补50万元;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年加工产值较上年增幅超过10%的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每个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年加工产值较上年增幅超过20%的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每个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招商引资“头部”企业奖补项目。今年从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奖补本年度大型招商引资企业。对引进投资总额到位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企业,每个县区给予不超过100万元支持。
3.生猪产能恢复奖补。对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新引进的种猪进行补贴。原则上祖代以上种猪补贴金额不少于1000元/头,父母代种猪补贴金额不少于500元/头,每个企业奖补资金不超过30万元。
二、企业争取政策申报条件、程序和注意事项
(一)申请相关政策办理程序
1.扶持对象: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申报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企业资产优良,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企业不欠税、不欠员工工资、不欠社会统筹保险金。财务管理规范,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3.申报程序:
(1)由市级农业主管部门下发有关优惠政策奖补工作开展和项目申报通知,各县区对照条件和标准,及时了解掌握符合该资金奖补政策兑现的项目实施主体,全面开展摸底、排查等工作。
(2)符合兑现优惠政策的企业须向所在县区农业农村局自愿申报。各县区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会同统计、财政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推荐申报意见,并对项目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3)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年度只能申报一类扶持项目。被各级财税、审计、监察等部门检查发现存在较大问题或有不良诚信记录的项目单位不得申报项目。
(4)市级农业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整理汇总,审核各地申报的项目内容,与统计、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部分需要财务审核的项目安排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评审机构进行评审,并完成专家评审、现场考察、“涉企系统”比对、公示、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审定等程序。
(二)相关申报材料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项目单位年度农产品加工发展基本情况;《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承诺;县区农业农村局推荐报告(含县区统计局证明材料)。
2.招商引资“头部”企业奖补项目。按《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格式填报申报项目书,并提供如下附件:招商引资合同;申报单位设立或变更验资报告;项目所在地政府提供的项目投产证明;建设项目立项或备案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和土地流转合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批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设备采购合同、增值税发票及银行转账支付凭证;项目建设工程决算报告和中介机构的决算审核报告;项目申报承诺书。
3.生猪产能恢复奖补。资金分配至各县区,由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畜牧业发展中心、畜牧水产中心)具体安排,原则上需提供如下材料:引进的种猪凭供种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系谱、动物检疫和非洲猪瘟检测证明、发票等。
以上内容的政策相关资金已下达至各县区农业农村局,还需要进一步对接联系的,大家可与县区农业农村部门沟通。
三、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2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363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率逐年提升(由2015年的0.9%增加至2019年的5.8%),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和GTP增长的重要力量。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成效明显,今年我市2个县区(金安区、舒城县)、1个园区(霍山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2家龙头企业(西商食品、海洋羽毛)、4件驰名商标企业(龙翔美食王、皖西羽绒厂、徽六瓜片、华银茶油)和2个签约项目(安徽夏星食品年产20万吨低温禽肉项目、华好乳业牛奶及乳制品加工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农业招商重点调度项目。同时设立了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倾斜。在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茶叶、粮油、畜禽、竹木等重要农产品产业集群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工转化率已突破50%,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预计到今年年底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达到1800元。
结束语:刚才听众朋友们提出了不少自己关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有的我们做了明确的答复,有的可能还需要下一步与县区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沟通,根据你们提供的联系方式及时给予合理的答复。
总之,近年来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形势最好、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时期。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今后一段时期努力将农业产业化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