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A003号重点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农工党六安市委:
贵单位在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集中连片实施千万工程打造和美乡村皖西样板》已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针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相关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整合有关单位办理落实情况,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聚焦全域谋划,率先打造形成和美乡村皖西片区”的建议
一是统筹全域整体布局。按照市委关于精品示范村“村庄美、产业特、市场主体强”三个标准,以及建成集体经济强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要求,组织县区对辖区所有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进行摸排,结合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基础,坚持全市一盘棋,围绕旅游线路、国省交通干线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行布点,总体上以G42、G40高速为中轴线,将全市分为南北两大片区,考虑到南部片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产业基础较好,拟在南部布点96个村,北部布点24个村,形成大别山旅游风景带、江淮果岭产业带、六安茶旅融合环线、近郊农旅休闲环线、淠淮田园风光环线的“两带三环”整体创建布局。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约束。根据乡村建设实际需要,分类有序推进有需求、有条件的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1579个,已形成村庄规划成果1357个。市级分年度对成功入选精品示范村的村庄规划提级审查,指导备选村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目标调整修编村庄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规划执行管理,细化简易规划许可实施范围和审批流程,落实规划留白制度。乡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串点成线打造精品。在2023年成功创建21个精品示范村的基础上,后续申创始终坚持串点成线原则,在“两带三环”整体布局基础上,优先推荐已创建村沿线的重点村申报建设,三年来,全市成功创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65个,基本实现了一个精品村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够到达下一个精品村。霍山县沿大别山旅游环线和交通干线基本实现相邻精品村半小时以内到达,金安区围绕九十里山水画廊南部集中创建,“抱团发展”态势明显。
四是扩面延伸片区推进。在精品示范村主线及周边特色线路上,加密建设省级中心村,全市已建、在建省级中心村1233个,中心村与精品村连片发展成效明显,金寨县大湾红色村庄、面冲茶谷公园,霍山县陡沙河温泉、新铺沟滑雪度假区,舒城县文翁研学小镇,金安区太平桥画廊人家,裕安区虾田雪稻林水寨,叶集区和平村平岗果岭,霍邱县善治坎山等一批精品节点逐步建成。
五是积极争创示范县区。2025年5月,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印发《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皖农发〔2025〕13号),启动了全省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对照创建要求,我市正在组织金寨县、霍山县编报创建申报材料,积极争创首批省级示范县。
二、关于“深挖资源禀赋,差异化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建议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一产。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金寨灵芝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率先突破,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到2030年,力争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750亿元。将精品示范村作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差异化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全市65个精品示范村中有13个村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裕安区林寨村虾田雪稻、舒城县过湾村富硒大米享誉省内外;19个村大力发展茶产业,金寨县响洪甸村、霍山县青枫岭村依托原产地优势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大做强;9个村大力发展以霍山石斛、金寨灵芝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产业,霍山县王家店村、金寨县铁冲高畈片区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21个村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叶集区和平村发展“江淮果岭”6000余亩。目前,已创建精品村中尚未有以白鹅相关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村,在下一步的精品示范村创建中,将引导霍邱县南部,金安区、裕安区北部重点地区积极申报以鹅产业为主体的精品示范村。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二产。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奋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增值文章,以二产带一产,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种养基地352个,今年以来全市净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累计达493家,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1。在精品示范村中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初加工,为当地产业园区做好产业延伸配套。全市65个在建的精品示范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谋划实施59个产业链提质延伸项目,带动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三产。贯彻落实市委将精品示范村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部署要求,全市13个精品示范村创成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农房等文旅价值,发挥我市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优势,积极鼓励各县区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开展旅游景区创建,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白云庵片区,以六万情峡景区为核心,2025年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各精品村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民宿,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1692个,精品民宿300余家。
三、关于“争取多元投入,广泛吸引资金投入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等资金,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乡村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继续用好增减挂节余指标交易政策,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全市农林水预算支出84.0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6%。积极争取省级中心村省财政专项建设补助资金和精品示范村省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积极争取中央“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资金等,近3年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3.04亿元。
二是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创新开发“鲜叶贷”“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农时贷”等系列金融支农特色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30.89亿元。多方联动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依托“党建+信用”服务平台,一季度全市银行机构为1.51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16.32亿元。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作用,扎实推进“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2024年全市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理赔3.94亿元,惠及19.5万户次农户。
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力量。在精品示范村创建过程中,落实运营前置要求,将精品示范村打造为“筑巢引凤”的梧桐树,吸引运营主体、社会资本全程参与村庄规划设计、项目谋划、项目实施及后续运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运营主体与精品示范村创建的多赢。全市精品示范村建设共吸引社会资本22.88亿元。霍山县新铺沟—道士冲片区,引入景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68亿元,建设大别山滑雪场,是长三角目前较少拥有高级道的高山雪场,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综合营收3000万元。
四是把准各类资金投向。发挥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稳定。市财政每年从市本级财政衔接资金中安排10%,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重点对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进行支持。严格落实《安徽省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皖财农〔2025〕30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和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皖农乡建函〔2025〕271号)要求,坚持精品示范村一般债资金的公益性、基础性原则,按照规定投向用于农村供水、村内道路、公共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河沟渠塘疏浚清淤、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以及养老服务、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农村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确保专款专用、发挥实效。
四、关于“要完善人才引育,为和美乡村注入智力引擎”的建议
一是主动引进外部智力支持。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和院校专家团队来我市实地指导精品示范村方案编报、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和运营。在精品示范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省、市结对帮扶单位智力资源,助推精品示范村建设提质升级。金安区黄泥店村引进上海景域鲸鱼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C+O模式,牵头建设涵盖产业发展环、特色商贸区、田园度假区、田园旅游区、稻田种植区和特色加工区的南山南梦享村。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2023年精品示范村)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能力特长及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利用中科大科研资金建设金寨县龙马天文台15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站,推进配套“四级营地”建设,与中科大共同打造“科技+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品牌。
二是大力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赴省内外先进地区实地观摩考察,学习推进“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提升我市乡村干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能力素质。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市“千万工程”专题研讨班。市委组织部分12期共选派1168名乡镇党政正职及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开展“沉浸式跟学”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截至2024年底已选派8批767人,2025年将继续选派。每年组织精品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训班。
三是积极培养乡土人才队伍。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全市现有下乡规划师46人。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为农房建设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十四五”期间培训工匠近4000余人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能力,培育高素质农民。2025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4000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30名。加强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2025年我市申报定向培养计划9人。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选工作,不断壮大和美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四是“鸿雁回归”激发创业热情。通过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培优育强产业载体、聚力织密服务网络,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推动老区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鸿雁回归”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新增返乡创业主体1.25万个,培育“青创农场”60家。叶集区富岗村招引鲜丰水果创始人韩树人返乡创业,实施“江淮果岭”提质增效项目,将5000余亩低产经济林产业化升级、老果园提质增效改造,预计增加周边群众就业500人,人均增收超1000元。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实施“千万工程”有关决策部署,用“绣花”功夫建设和美乡村,让具有皖西风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早日在皖西大地上实现。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567
民进六安市委:
贵单位在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议》已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针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相关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整合有关单位办理落实情况,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科学规划”的建议
一是统筹全域整体布局。按照市委关于精品示范村“村庄美、产业特、市场主体强”三个标准,以及建成集体经济强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要求,组织县区对辖区所有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进行摸排,结合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基础,坚持全市一盘棋,围绕旅游线路、国省交通干线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行布点,总体上以G42、G40高速为中轴线,将全市分为南北两大片区,考虑到南部片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产业基础较好,拟在南部布点96个村,北部布点24个村,形成大别山旅游风景带、江淮果岭产业带、六安茶旅融合环线、近郊农旅休闲环线、淠淮田园风光环线的“两带三环”整体创建布局。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约束。根据乡村建设实际需要,分类有序推进有需求、有条件的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1579个,已形成村庄规划成果1357个。市级分年度对成功入选精品示范村的村庄规划提级审查,指导备选村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目标调整修编村庄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规划执行管理,细化简易规划许可实施范围和审批流程,落实规划留白制度。乡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群策群力提升品味。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和院校专家团队来我市实地指导精品示范村方案编报、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和运营。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充分利用省、市结对帮扶单位智力资源,助推精品示范村规划建设提质升级。金安区黄泥店村引进上海景域鲸鱼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C+0模式牵头建设涵盖产业发展环、特色商贸区、田园度假区、田园旅游区、稻田种植区和特色加工区的南山南梦享村。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2023年精品示范村),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能力特长及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利用中科大科研资金建设金寨县龙马天文台15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站,推进配套“四级营地”建设,与中科大共同打造“科技+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品牌。
二、关于“强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一产。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金寨灵芝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率先突破,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到2030年,力争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750亿元。将精品示范村作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差异化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全市65个精品示范村中有13个村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裕安区林寨村虾田雪稻、舒城县过湾村富硒大米享誉省内外;19个村大力发展茶产业,金寨县响洪甸村、霍山县青枫岭村依托原产地优势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大做强;9个村大力发展以霍山石斛、金寨灵芝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产业,霍山县王家店村、金寨县铁冲高畈片区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21个村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叶集区和平村发展“江淮果岭”6000余亩。目前,已创建精品村中尚未有以白鹅相关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村,在下一步的精品示范村创建中,将引导霍邱县南部,金安区、裕安区北部重点地区积极申报以鹅产业为主体的精品示范村。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二产。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奋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增值文章,以二产带一产,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种养基地352个,今年以来全市净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累计达493家,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1。在精品示范村中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初加工,为当地产业园区做好产业延伸配套。全市65个在建的精品示范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谋划实施59个产业链提质延伸项目,带动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三产。贯彻落实市委将精品示范村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部署要求,全市13个精品示范村创成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农房等文旅价值,发挥我市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优势,积极鼓励各县区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开展旅游景区创建,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白云庵片区,以六万情峡景区为核心,2025年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各精品村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民宿,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1692个,精品民宿300余家。
三、关于“加强资源保障”的建议
一是强化各类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继续从市本级财政衔接资金中安排10%,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重点对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进行支持。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全市农林水预算支出84.0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6%。引入金融资本活水,创新开发“鲜叶贷”“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农时贷”等系列金融支农特色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30.89亿元。依托“党建+信用”服务平台,一季度全市银行机构为1.51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16.32亿元。将精品示范村创建打造为“筑巢引凤”的梧桐树,吸引运营主体、社会资本全程参与村庄规划设计、项目谋划、项目实施及后续运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运营主体与精品示范村创建的多赢。全市精品示范村建设共吸引社会资本22.88亿元。
二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处置存量用地计划优先保障乡村重大产业项目。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存量土地,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审批乡村用地1.9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1.71万亩。
二是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市“千万工程”专题研讨班,每年组织精品示范村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训班。市委组织部计划2年分12期共选派1168名乡镇党政正职及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开展“沉浸式跟学”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为农房建设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十四五”期间培训工匠近4000余人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能力,培育高素质农民。2025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4000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30名。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2025年我市申报定向培养计划9人。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选工作,不断壮大和美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四、关于“注重建管并重”的建议
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我市持续贯彻《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9〕1645号),督促县区和乡镇分层级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职责,指导县区统筹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补助等财政资金,完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各村镇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充管护经费。市级财政持续做好政策指导与业务统筹,协同构建权责清晰、多元参与的乡村设施管护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发挥村民决策和建设主体作用,及时办理建成后项目的产权划归,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确保村庄建设项目长期有效运行。
二是注重运营前置。精品示范村项目谋划时将更加注重“运营前置”的理念,即在精品示范村创建前、明确村庄运营主体,在产业类项目实施前、明确项目运营主体,不靠单纯的财政资金投入,也不简单的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产业类项目的经营主体。在引进外来运营团队方面,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采取联合成立新组织或者对本地合作运营单位开展提升培训等方式,培育壮大本地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实现精品示范村良性运营。
三是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优先吸纳村民就业,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乡贤宣讲团等队伍,通过“板凳会”“大喇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美乡村建设意义和成果。搭建多样化村民参与平台,行政村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在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等环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持续开展“美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实施“千万工程”有关决策部署,用“绣花”功夫建设和美乡村,让具有皖西风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早日在皖西大地上实现。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567
周记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扮靓岭上好风光,助力“千万工程”好颜值》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相关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整合有关单位办理落实情况,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科学规划”的建议
一是统筹全域整体布局。按照市委关于精品示范村“村庄美、产业特、市场主体强”三个标准,以及建成集体经济强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要求,组织县区对辖区所有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进行摸排,结合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基础,坚持全市一盘棋,围绕旅游线路、国省交通干线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行布点,总体上以G42、G40高速为中轴线,将全市分为南北两大片区,考虑到南部片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产业基础较好,拟在南部布点96个村,北部布点24个村,形成大别山旅游风景带、江淮果岭产业带、六安茶旅融合环线、近郊农旅休闲环线、淠淮田园风光环线的“两带三环”整体创建布局。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约束。根据乡村建设实际需要,分类有序推进有需求、有条件的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1579个,已形成村庄规划成果1357个。市级分年度对成功入选精品示范村的村庄规划提级审查,指导备选村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目标调整修编村庄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规划执行管理,细化简易规划许可实施范围和审批流程,落实规划留白制度。乡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群策群力提升品味。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和院校专家团队来我市实地指导精品示范村方案编报、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和运营。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充分利用省、市结对帮扶单位智力资源,助推精品示范村规划建设提质升级。金安区黄泥店村引进上海景域鲸鱼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C+0模式牵头建设涵盖产业发展环、特色商贸区、田园度假区、田园旅游区、稻田种植区和特色加工区的南山南梦享村。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2023年精品示范村),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能力特长及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利用中科大科研资金建设金寨县龙马天文台15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站,推进配套“四级营地”建设,与中科大共同打造“科技+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品牌。
二、关于“强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一产。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金寨灵芝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率先突破,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到2030年,力争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750亿元。将精品示范村作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差异化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全市65个精品示范村中有13个村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裕安区林寨村虾田雪稻、舒城县过湾村富硒大米享誉省内外;19个村大力发展茶产业,金寨县响洪甸村、霍山县青枫岭村依托原产地优势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大做强;9个村大力发展以霍山石斛、金寨灵芝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产业,霍山县王家店村、金寨县铁冲高畈片区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21个村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叶集区和平村发展“江淮果岭”6000余亩。目前,已创建精品村中尚未有以白鹅相关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村,在下一步的精品示范村创建中,将引导霍邱县南部,金安区、裕安区北部重点地区积极申报以鹅产业为主体的精品示范村。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二产。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奋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增值文章,以二产带一产,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种养基地352个,今年以来全市净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累计达493家,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1。在精品示范村中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初加工,为当地产业园区做好产业延伸配套。全市65个在建的精品示范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谋划实施59个产业链提质延伸项目,带动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三产。贯彻落实市委将精品示范村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部署要求,全市13个精品示范村创成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农房等文旅价值,发挥我市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优势,积极鼓励各县区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开展旅游景区创建,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白云庵片区,以六万情峡景区为核心,2025年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各精品村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民宿,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1692个,精品民宿300余家。
三、关于“加大政策支持”的建议
一是强化各类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继续从市本级财政衔接资金中安排10%,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重点对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进行支持。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全市农林水预算支出84.0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6%。引入金融资本活水,创新开发“鲜叶贷”“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农时贷”等系列金融支农特色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30.89亿元。依托“党建+信用”服务平台,一季度全市银行机构为1.51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16.32亿元。将精品示范村创建打造为“筑巢引凤”的梧桐树,吸引运营主体、社会资本全程参与村庄规划设计、项目谋划、项目实施及后续运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运营主体与精品示范村创建的多赢。全市精品示范村建设共吸引社会资本22.88亿元。
二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处置存量用地计划优先保障乡村重大产业项目。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存量土地,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审批乡村用地1.9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1.71万亩。
三是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市“千万工程”专题研讨班,每年组织精品示范村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训班。市委组织部计划2年分12期共选派1168名乡镇党政正职及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开展“沉浸式跟学”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为农房建设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十四五”期间培训工匠近4000余人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能力,培育高素质农民。2025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4000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30名。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2025年我市申报定向培养计划9人。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选工作,不断壮大和美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四、关于“注重建管并重”的建议
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我市持续贯彻《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9〕1645号),督促县区和乡镇分层级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职责,指导县区统筹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补助等财政资金,完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各村镇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充管护经费。市级财政持续做好政策指导与业务统筹,协同构建权责清晰、多元参与的乡村设施管护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发挥村民决策和建设主体作用,及时办理建成后项目的产权划归,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确保村庄建设项目长期有效运行。
二是注重运营前置。精品示范村项目谋划时将更加注重“运营前置”的理念,即在精品示范村创建前、明确村庄运营主体,在产业类项目实施前、明确项目运营主体,不靠单纯的财政资金投入,也不简单的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产业类项目的经营主体。在引进外来运营团队方面,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采取联合成立新组织或者对本地合作运营单位开展提升培训等方式,培育壮大本地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实现精品示范村良性运营。
三是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优先吸纳村民就业,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乡贤宣讲团等队伍,通过“板凳会”“大喇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美乡村建设意义和成果。搭建多样化村民参与平台,行政村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在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等环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持续开展“美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实施“千万工程”有关决策部署,用“绣花”功夫建设和美乡村,让具有皖西风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早日在皖西大地上实现。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567
候义会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和美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相关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整合有关单位办理落实情况,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环境整治”的建议
一是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以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和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创建为抓手,深化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常态化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已完成改厕14.8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04%;7个县区实现全省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项目全覆盖。累计完成72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3.4%。年均收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50万吨以上,并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理。成功创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65个,已建、在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233个,认定美丽宜居自然村庄3556个。2025年持续推动完成农村改厕2.8万户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农村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理,认定美丽宜居自然村庄1300个以上。
二是持续推进农业高效绿色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扎实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4.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8.63%,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84%,稳步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农膜回收率达85.95%,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4%,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二、关于“正确统筹整合资金”的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等资金,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乡村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继续用好增减挂节余指标交易政策,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全市农林水预算支出84.0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6%。积极争取省级中心村省财政专项建设补助资金和精品示范村省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积极争取中央“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资金等,近3年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3.04亿元。
二是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创新开发“鲜叶贷”“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农时贷”等系列金融支农特色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30.89亿元。多方联动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依托“党建+信用”服务平台,一季度全市银行机构为1.51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16.32亿元。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作用,扎实推进“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2024年全市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理赔3.94亿元,惠及19.5万户次农户。
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力量。在精品示范村创建过程中,落实运营前置要求,将精品示范村打造为“筑巢引凤”的梧桐树,吸引运营主体、社会资本全程参与村庄规划设计、项目谋划、项目实施及后续运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运营主体与精品示范村创建的多赢。全市精品示范村建设共吸引社会资本22.88亿元。霍山县新铺沟—道士冲片区,引入景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68亿元,建设大别山滑雪场,是长三角目前较少拥有高级道的高山雪场,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综合营收3000万元。
四是把准各类资金投向。发挥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稳定。市财政每年从市本级财政衔接资金中安排10%,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重点对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进行支持。严格落实《安徽省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皖财农〔2025〕30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和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皖农乡建函〔2025〕271号)要求,坚持精品示范村一般债资金的公益性、基础性原则,按照规定投向用于农村供水、村内道路、公共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河沟渠塘疏浚清淤、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以及养老服务、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农村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确保专款专用、发挥实效。
三、关于“重视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是完善设施建设。把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契机,持续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0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25个,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1848个,全部接入安徽数字农家书屋网站平台,进行数字化阅读服务和认证管理。
二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持续实施乡村文化惠民暖心工程,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办好乡村“村晚”“四季春晚”“好戏六安”、广场舞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展示展演平台,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以农民为主体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2025年全市计划开展“送戏进万村”场次不少于1800场。
三是发掘传统文化特色。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皋陶法治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系统开展乡村文化挖掘工作。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鼓励建设村史馆或农耕文化主题类博物馆,生动展现乡村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保护,我市现有中国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36个,通过修缮保护,留存乡村文化记忆。开展“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推进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实施非遗传承薪火行动,采取“基地+传承人+工匠”的培养模式,培育非遗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38人,市级传承人121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四是发展文化产业。将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孕育文化消费新场景。如金寨县汤家汇豹迹岩片区(2025年精品示范村),建设“十万剧场”,打造全省首部沉浸式、元宇宙红色演艺戏剧《立夏》,成为当地研学旅游新地标。探索非遗与研学、旅游、时尚快消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全力打造跨界共赢发展新模式。如叶集区沣桥村(2023年精品示范村),以“非遗传承地・空心挂面村”为定位,开发非遗研学线路,吸引高校学生、年轻游客参与空心挂面制作体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如金安区黄泥嘴村(2025年精品示范村)挖掘非遗特产“黄大茶”独特口味,与时尚快消品牌“霸王茶姬”合作研发的茶类饮品“晴山栖谷”,上线三天销售量超200万杯。
四、关于“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议
一是强化乡村规划引领约束。根据乡村建设实际需要,分类有序推进有需求、有条件的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1579个,已形成村庄规划成果1357个。市级分年度对成功入选精品示范村的村庄规划提级审查,指导备选村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目标调整修编村庄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规划执行管理,细化简易规划许可实施范围和审批流程,落实规划留白制度。乡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22522公里,居全省第1,率先完成所有建制村通四级公路,2025年将持续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70公里以上。我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8.6%,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提升至92%,2025年将继续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我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582.5万千瓦,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将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448.31公里。
五、关于“加强宣传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的建议
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优先吸纳村民就业,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乡贤宣讲团等队伍,通过“板凳会”“大喇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美乡村建设意义和成果。搭建多样化村民参与平台,行政村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在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等环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持续开展“美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实施“千万工程”有关决策部署,用“绣花”功夫建设和美乡村,让具有皖西风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早日在皖西大地上实现。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567
张金菊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针对各民主党派及各位委员提出的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相关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整合有关单位办理落实情况,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整治环境,提升宜居指数”的建议
以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和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创建为抓手,深化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常态化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已完成改厕14.8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04%;7个县区实现全省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项目全覆盖。累计完成72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3.4%。年均收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50万吨以上,并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理。成功创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65个,已建、在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233个,认定美丽宜居自然村庄3556个。2025年持续推动完成农村改厕2.8万户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农村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理,认定美丽宜居自然村庄1300个以上。
二、关于“守牢底线,壮大乡村产业”的建议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大文章重要讲话精神,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推进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将精品示范村作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差异化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全市65个精品示范村中有13个村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裕安区林寨村虾田雪稻、舒城县过湾村富硒大米享誉省内外;19个村大力发展茶产业,金寨县响洪甸村、霍山县青枫岭村依托原产地优势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大做强;9个村大力发展以霍山石斛、金寨灵芝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产业,霍山县王家店村、金寨县铁冲高畈片区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21个村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叶集区和平村发展“江淮果岭”6000余亩。目前,已创建精品村中尚未有以白鹅相关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村,在下一步的精品示范村创建中,将引导霍邱县南部,金安区、裕安区北部重点地区积极申报以鹅产业为主体的精品示范村。
三、关于“立足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奋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增值文章,在精品示范村中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初加工,为当地产业园区做好产业链延伸配套生产,全市65个在建的精品示范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谋划实施59个产业链提质延伸项目,带动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贯彻落实市委将精品示范村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部署要求,全市13个精品示范村创成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农房等文旅价值,发挥我市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优势,积极鼓励各地结合精品示范村建设开展旅游景区创建,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白云庵片区,以六万情峡景区为核心,2025年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各精品村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民宿,全市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1692个,精品民宿300余家。
四、关于“共治共享,加强乡村治理”的建议
持续做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9〕1645号)落实工作,督促县区和乡镇分层级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职责,指导县区统筹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补助等财政资源,完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发挥村民决策和建设主体作用,及时办理建成后项目的产权划归,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确保村庄建设项目长期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乡贤宣讲团等队伍,通过“板凳会”“大喇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美乡村建设意义和成果。搭建多样化村民参与平台,行政村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在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等环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开展“美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实施“千万工程”有关决策部署,用“绣花”功夫建设和美乡村,让具有皖西风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早日在皖西大地上实现。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