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六安瓜片高质量发展政策及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 杨劲松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8日
摘要: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六安瓜片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我们城市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八百里大别山馈赠给人类的生态瑰宝,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六安瓜片列入全市优先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聚焦基地建设、龙头引育、品牌创建、市场拓展、茶旅融合,以全产业链理念推动六安瓜片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80万亩、干毛茶产量4.86万吨、一产产值59.7亿元、综合产值223.1亿元,其中六安瓜片36.7万亩、干茶产量1.65万吨、一产产值28.1亿元,综合产值105亿元。
杨劲松:大家好!很高兴利用这次机会,在当前各地即将迎来春茶采茶季的关键时期,围绕六安瓜片这一主题,和你们进行深入交流。
一、产业基本情况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六安瓜片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我们城市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八百里大别山馈赠给人类的生态瑰宝,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六安瓜片列入全市优先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聚焦基地建设、龙头引育、品牌创建、市场拓展、茶旅融合,以全产业链理念推动六安瓜片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80万亩、干毛茶产量4.86万吨、一产产值59.7亿元、综合产值223.1亿元,其中六安瓜片36.7万亩、干茶产量1.65万吨、一产产值28.1亿元,综合产值105亿元。
二、工作成效
1. 推动茶叶基地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低产茶园改造和集中连片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改造低产茶园36万亩,建成千亩连片标准化茶园59个,收集茶树种质资源3000多份,现有六安瓜片高产高效茶园23.3万亩、绿色基地认证茶园26.3万亩、有机茶园8.3万亩,金寨西茶谷主题公园、舒茶九一六荣获中国最美茶园称号。
2. 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培养茶产业发展带头人,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2024年,全市茶叶加工企业达到1495家,其中规上茶企25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取得SC认证企业28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家,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19家、市级56家。
3. 突出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开展六安瓜片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开展农残常态化监测抽查,设立茶叶质量“红黑榜”,加强茶叶投入品源头管理。积极创建全域茶叶无农残茶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双替代”面积21万亩次,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81.6%,茶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2个、有机产品认证17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六安瓜片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四度荣登中国价值品牌百强榜单,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
4. 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深挖六安瓜片茶文化内涵,丰富茶艺、茶宿等业态,积极开发茶文化研学、茶俗体验等茶旅融合产品,提升打造茶旅融合景区(点),推出茶旅精品线路52条。获评省级制茶技艺非遗工坊2个、非遗传承基地2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级17人,建设茶文化(体验)馆、茶博馆11个,打造中沏茶旅见山水民宿、瑞丰茶院民宿、霍山钟秀茶宿等茶主题旅游民宿10家以上。
5. 强化优惠政策支持。市县两级近年来累计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超过4亿元,深化落实“以奖代补”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重点支持六安瓜片等茶产业发展。2020-2022年实施全国徽茶产业集群项目25个,总投资39928万元,其中获批中央财政资金9176万元。2023至2024年连续两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春茶“鲜叶贷”服务,共为208家茶叶生产企业提供春茶“鲜叶贷”13345万元,促进春茶生产。今年通过积极推行“农时贷”,目前已为35家茶叶企业提供收购春茶鲜叶贷款资金2720万元。
三、2025年工作重点
为切实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六安瓜片工作,跑出产业经济增长加速度,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了《六安瓜片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提出到2030年总体发展目标和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涉及10大类27项,概况来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落实财政衔接资金、地方债资金等有关建设资金,在六安瓜片主产区选址推进规模连片标准化茶园建设,全年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1500亩,改扩建3.55万亩。已制定发布《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在全市开展六安瓜片茶园投入品管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18.2万亩【占六安瓜片种植面积的50%】,在金寨县麻埠镇、裕安区独山镇推行全域绿色防控试点。加强良种繁育,全年计划培育推广金裕1号、响洪甸1号、特香早等茶树良种2150万株。到2030年,到2030年,实现六安瓜片标准化茶园全覆盖,六安瓜片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100%。
二是加快标准化茶厂建设。改造提升传统老旧的初制茶厂,新建一批清洁化、标准化程度高的六安瓜片标杆加工厂,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全年标准化茶厂达到81个,SC认证总数达到300家,新增茶叶规上企业3家。到2030年,全市标准化茶厂达到85个,SC认证总数达到319个,培育年产值超3亿元六安瓜片茶叶企业2家以上,超亿元六安瓜片茶叶企业达9家以上。
三是加强区域公共品牌保护和管理。充分借鉴浙江杭州、黄山市对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区域公共品牌的管理经验,成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市级六安瓜片茶管理协会,对六安瓜片区域公共品牌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抓好市级大数据平台建设、统一包装设计、专用标识制作、授权赋码、产品溯源、制修订行业和团体标准,严格执法等系列工作,确保六安瓜片品牌有影响、品质有保障、价值有提升。到2030年,全面推行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六安瓜片产业大数据平台授权赋码,制修订六安瓜片市级以上标准4个,团体标准2个。
四是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鼓励茶企对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分萃取,开发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高附加值的营养品、保健品、化妆品原料或终端产品。组织策划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精准谋划储备一批茶叶精深加工储备项目,积极招引国内外涉茶领域“头部”企业入驻我市,到2030年招引5000万以上项目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全市开展精深加工的骨干企业达12家以上。
五是有效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强化新闻媒体宣传,开展市场营销策划,优化包装设计,举办六安瓜片宣传推介、专场拍卖、展示展销等系列茶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线上线下市场销售额,到2030年,全市实现六安瓜片网络销售额10亿元以上,推进建设一批六安瓜片品牌形象店。
六是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掘六安瓜片产业多种功能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六安瓜片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支持裕安区在独山镇招商运营茶文化博物馆,形成六安瓜片产品展示、科普宣传和茶艺师等实训基地,支持霍山县引进主体在诸佛庵镇建设六安瓜片茶叶主题公园,支持金寨县依托精品示范村、“五好两宜”试点试验等项目,建设“夏清金竹湾”精品民宿28栋、2000平方米,增加六安瓜片溢价收入。到2030年,培育一批“茶旅+体验”“茶旅+民宿”“茶旅+康养”等茶旅融合新业态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借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平台,我向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和关注六安瓜片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布一个温馨提示:根据今年各地茶树生产状况和气候等因素,以及往年茶园开采情况,经研判,六安瓜片将于3月下旬至4月初进入开采期,目前请广大茶友耐心等待,切勿购买假冒产品。
答记者问:
提问1:刚刚听了您的介绍,今年六安瓜片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已明确,那么为了顺利推动工作开展,力争在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在工作机制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谢谢你的提问!为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完善了四项工作保障机制。
一是实行专班推进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要求,市级成立了六安瓜片产业工作专班,抽调精干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运行机制和任务清单,协调推动日常工作开展和重点事项办理,实现定量推进、定点实施、定人落实、定时完成。
二是实行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要求各茶叶主产县区安排不少于10%的财政衔接资金支持六安瓜片产业发展,市级衔接资金和专项资金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区给予倾斜,目前已安排市级资金3930万元,用于支持六安瓜片重要工程建设和重点工作落实。
三是实行项目谋划建设机制。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项目谋划工作,储备和实施一批六安瓜片茶园建设、茶厂改造提升、龙头培育、品牌监管使用、市场营销等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债、绿色高质高效等资金支持。
四是实行评估激励机制。围绕六安瓜片产业规模增量、精深加工、行业协会监管、品牌宣传等重点工作任务,市级将科学设定可量化、可评估的核心指标,对各地工作完成情况开展评估,“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工作。
提问2:刚刚听了您的介绍,今年六安瓜片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已明确,在六安瓜片即将进入全面采摘、生产制作之际,当前需要迫切做那些工作?
答:谢谢你的提问!当前急需迫切推进的工作主要有:
一要整村整乡镇推进六安瓜片茶园绿色防控工作。根据辖区内茶园面积,精准测算绿色防控所需有机肥料、黄板、诱虫灯等物资数量及所需经费,采取政府集中采购方式,推广诱虫色板等绿色防控措施,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提高茶叶安全性。
二要根据茶叶生产采摘劳动力需求,帮助茶业经营主体及早对接劳务人员,分区域、分时段安排采茶人工,避免春茶集中上市出现“用工难”问题。
三要深入开展茶叶“鲜叶贷”工作,提高申报资料审核和放款效率,确保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应贷尽贷。
四要加强鲜叶和干茶市场规范管理,鼓励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点对点对接、订单收青,及时收购鲜叶、生产加工。
五要组织技术培训服务,加强采摘和炒制等技术指导,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六要强化生产安全监管,严格把控茶叶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安全问题,包括生产车间的水电燃气使用、鲜叶采摘运输等方面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