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粮食生产、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及2025年工作打算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粮食生产方面
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主要交通干线周边水利灌溉条件好的地方、大中型灌区和新增耕地资源富集区建设成高标准农田,2024年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6万亩,全省第2。探索在稻虾田发展再生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17.29万亩,稳居全省第5,在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座谈会上做经验交流。
二是培育新型种粮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适度集中流转,大力推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全市50亩以上规模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达1.8万户、累计流转面积334.9万亩,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15万亩。
三是推行先进技术。制定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茬口调整指导意见,对比筛选、推广适用主导品种,推行种粮“一张图”,明确小麦、油菜种植规划,解决秋种茬口衔接不畅等问题。持续推进水稻机插秧和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2024年全市水稻机插秧率65.2%、新增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预计可达86%以上。2024年,预计全市粮食总产73亿斤左右,实现“二十一连丰”。
(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重点推进茶园、中药材基地改造提升和白鹅、麻黄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今年,全市新建规模种养基地95个。在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场会和全省特色农业发展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强化绿色食品“双招双引”,截至11月底,全市新招引绿色食品项目163个、投资金额236.7亿元。开发龙头企业贷等金融产品,为726家主体融资7.22亿元,全市净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累计493家、总数居全省第1。
三是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为企服务进园区,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承载力,截至11月底,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综合产值同比分别增加7.15%、12.3%。
四是注重区域合作品牌营销。持续加强六安瓜片等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今年全市新认证51个,累计994个,居全省第2。新建4个六安农产品在沪展销中心,前三季度,全市销往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农产品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19.4%。
二、2025年工作打算
稳步推进“非粮化”和耕地撂荒治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耕地基础。进一步优选主推品种,持续推行种粮“一张图”,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粮食产能,力争千亿斤“江淮粮仓”多装六安粮。推动茶叶、中药材、白鹅、麻黄鸡等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能力,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市场化、品牌化营销。持续推动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