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时间:2022-05-25 09:30
字号:

一、制定背景与依据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明确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2021年8月5日,王清宪省长召开专题会议,对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张曙光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路、工作路径、推进措施等。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制定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

二、制定意义与总体考虑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市优良环境、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力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聚焦产品链,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畅通供应链,融合创新链,优化资金链,推动我市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起草了《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召开绿色食品产业与生命健康专班部分成员单位座谈会,征求了有关高校、行业协会等多家单位意见;召开企业座谈会,征求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见;书面征求了7个县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经市政府领导审议通过印发。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着力打造稻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8个百亿级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壮大6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00亿元。

五、主要内容

明确产业布局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在合六经济走廊打造高效农业发展轴,聚焦设施蔬菜、优质瓜果、特色畜禽等特色产业。在市域周边及临近合肥市的农业区域,建设以智慧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生态农业先行区。在西北部平原沿淮地区重点建设立体种养、农牧结合和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在大别山区建设高山生态农业区,重点培育高山茶叶、高山有机米、高山蔬菜、特色中药材、适度规模油茶和食用菌等产业。

2.壮大县域产业经济。深入推进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

3.推动镇域产业集聚。在粮食主产县区每个乡镇各建设1个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在主导产业集聚度高的乡镇建设1个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镇域内联合建设种苗繁育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工车间和农产品交易市场。

明确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精品蔬菜和供肥蔬菜基地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2.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行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生产,推进建设一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名特优农产品原料基地。

3.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主产区发展产地初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实现减损增效。

4.转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积极拓展农田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文化创意等多种功能,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

5.升级改造乡村信息产业。强力推进金寨县、霍山县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平台载体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

明确实施路径

1.土地规模化。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组织企业化。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通过分类分级培训,组织参观考察、现场授课与对外交流,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村能人,为壮大农业企业家队伍提供后备人才支撑。

3.技术现代化。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4.经营市场化。面向长三角区域,培育壮大销售主体,推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

5.服务社会化。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重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挥统一经营功能。

六、创新举措

(一)“双招双引”赋能。建立市级乡村产业重大项目库,充分利用合肥、上海农交会平台,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双招双引”。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企一策”给予重点支持。

(二)数字赋能。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县,推进行业头部企业产业互联网建设。

(三)绿色赋能。集成推广适应性广、实用性强的绿色技术模式,促进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实现产业链全程绿色化发展。

(四)品牌赋能。大力培育农业高端品牌。深入推进徽派食品和“皖美农品”品牌建设。通过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展会宣传安徽绿色食品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七、保障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坚持市场逻辑,突出资本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食品产业聚集。

(三)坚持科技创新,突出数字赋能。联合攻克绿色食品产业领域关键技术,通过数字赋能,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四)坚持融合发展,突出联农带农。加快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挖掘绿色食品产业新功能、新业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协同推进。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绿色食品产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多主体分工协作、多要素投入保障、多层次利益协调、多政策配套服务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

政策咨询部门: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杨劲松;

联系电话:0564-3378265。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