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六安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兽医师李凯】加快推进六安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1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皖政办〔2023〕11号)精神,为全力做好“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充分发挥我市肉牛种质资源和肉牛产业提质增效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市肉牛产业。市农业农村局走访调研我市肉牛规模养殖企业、屠宰企业,赴阜阳、亳州等地调研,深入讨论分析当前我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需推进的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确保省政府既定措施在我市落细落实、贴合实际,牵头起草了《六安市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以规模养殖为基础,精深加工、拓展品牌市场为引领,推进我市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建设长三角特色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力争到2027年全市肉牛养殖规模超过10.31万头、全产业链23亿元,到2030年全市肉牛养殖规模达15万头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5亿元以上。
文件围绕如何推动全市肉牛产业良种化、品牌化、高端化水平显著提升,提出总体要求、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重点任务,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支持秸秆饲料生产供应。明确对新建或改扩建单体黄(青)贮窖、干草棚,单户收贮秸秆黄(青)贮发酵饲料100吨以上、秸秆干饲料50吨以上的,给予补助。二是支持肉牛良种繁育。加强我市大别山牛、江淮水牛等地方品种的保护和选育,创建肉牛省级保种场或核心育种场,对引进鲁西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和牛等优良肉牛品种种公牛和基础母牛引进给予补助。三是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将霍邱县等三个传统养殖大县和金寨县两个山区县列为我市肉牛发展重点县区,支持建设标准化肉牛规模养殖场,支持各县区发展体验式肉牛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四是支持肉牛屠宰加工。推行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加快推动我市霍邱县白氏牛羊屠宰有限公司等本土屠宰企业改造升级、规范运营,根据市场需求,招大引强一批牛肉精深加工企业。五是做大品牌市场效益。进一步大力宣传我市“金寨黄牛”“霍山黄牛”等本土大别山牛、江淮水牛特色品牌,规范活牛交易市场交易,支持经营主体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高消费地区对途经、多维度扩大销售渠道、抢占市场份额。六是支持粪污资源化利用。明确大力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畜禽液态粪肥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提升等工程,推动畜禽粪污由“治”到“治用兼顾,以用为主”的跨越转变。七是支持肉牛疫病防控。明确加强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兽医实验室建设,统筹推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建设,落实省财政按照每头200元对病死牛无害化处理进行补助。八是推进肉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数字肉牛养殖场,发展“互联网+订单畜牧业”,实现肉牛养殖、活牛调运、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等全程可追溯。
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专项工作专班,将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确保省政府肉牛振兴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人才科技队伍建设。明确依托省内高等院校,组建现代肉牛产业学院,继续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围绕肉牛饲料饲草、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环节,鼓励支持科研院所与省内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攻关项目,对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支持肉牛特色农产品保险启动实施,落实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养殖户自缴保费20%。省市县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分别为40%、15%、25%。市财政统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并依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每年分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四是做好用地保障。明确从处置存量土地相应核定的新增建设计划指标中,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农村产业发展项目用地,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对不改变地表形态、不压占林地的,可以合理利用商品林林地资源适度开展肉牛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