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优选主导农业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原则,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六安市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实现六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二、主要目标
2024年全市新、改建主导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种养基地53个、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综合产值增速8%以上,带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超5%,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优选主导农业特色产业。全市重点推进六安瓜片等茶产业、霍山石斛和金寨灵芝等中药材产业、皖西白鹅(朗德鹅)、皖西麻黄鸡4个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各县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统筹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原则上每个县区县域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不超过3个,要逐产业制定发展方案,系统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主导农业特色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强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启动制定六安瓜片国家标准,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改造提升低产茶园,建设“标准化、生态化、宜机化”茶园。以“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和GAP认证为抓手,建立霍山石斛、金寨灵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加强皖西白鹅保种单位建设,开展皖西白鹅保种选育、提纯复壮及朗德鹅选育复壮工作,建设一批标准化鹅规模养殖场。争取创建省级麻黄鸡核心育种场,支持培育符合市场需求、性状稳定的高产蛋系和优质肉用型的麻黄鸡品种(系),改造提升一批麻黄鸡规模养殖场。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引”“育”“培”方式,推动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引进资本,改造技术,扩大产能。支持同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联合合作和兼并重组,壮大综合实力。全面摸排梳理年加工产值超500万元主导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清单名录,实行梯次培育。支持主导农业特色产业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鼓励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实现延链增效。
(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升级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路、水、电、渠、网等基础设施,严格对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引入有实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入驻园区,持续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和承载力。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科学布局农产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园和冷链仓储设施,立足本地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和引进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入驻园区,鼓励支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装备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应用,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五)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推介力度。优化提升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等现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常态化开展市内六安瓜片等区域公用品牌市场整治及市外知识产权维权打假行动。使用“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健全授权使用和企业准入制度,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上海·六安绿色农产品直销供应基地”,打造预制菜展销工厂直营店,扩大对外展销渠道。
(六)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明确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环节职责分工,细化部门职责,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肥料、饲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指导,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产加工全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制度。加强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案件,建立健全主导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别成立六安瓜片等茶产业、霍山石斛和金寨灵芝等中药材产业、皖西白鹅(朗德鹅)、皖西麻黄鸡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分产业分县区细化年度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强化工作推进、督导调研、监测评估,形成市县区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全力推动主导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二)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人才队伍,支持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对接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主导农业特色产业紧缺型人才,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技术培训,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科学编制乡村空间规划,预留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探索建立“政银担险”联动支农机制。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农业产业项目,整合各级涉农财政资金,支持主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在茶叶重点县区设立茶产业子基金。推动金融机构落实“鲜叶贷”等金融支持政策。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持续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业务范围。
(三)优化产业环境。发挥产业发展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调作用,加深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沟通交流,促进协同发展。分产业逐步制订全产业链行业标准,按标统一生产,统一调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对接市场,提高我市主导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稳定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生产流通秩序监督管理,坚决查处压级压价、市场垄断等损害经营主体利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