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A19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回复
邓辉委员:
您的提案《借“后备箱工程”促进我市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已收悉,现将提案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办理情况
(一)推动后备箱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我市将发展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编制《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市政府印发《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支持能人投资创业”等十大旅游富民工程。
(二)拓宽乡村旅游经营价值链情况。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大力推动乡村旅游“421”行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霍山县东西溪乡月亮湾作家村、舒城县千人桥镇鹏翔生态农业园、裕安区江家店镇林水寨生态园4地入选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开展“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活动,推出10个市级“特色美食村”、11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九公冲村等5村被评为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村”,2条线路入选首批游安徽“不得不游”的特色美食旅游线路,7家店入选省级特色美食体验店,编制出版《原味六安》美食画册。“飘香果岭 画卷平岗”“红色新征程 立夏烽火行”“赏花悦木 游山玩水”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中国红岭公路被评定为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
(三)形成皖西特色旅游商品体系情况。举办六安市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百余件文旅商品同台角逐,评出金奖5个,银奖15个,铜奖30个。组织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参加省内外旅游商品大赛和展销活动。制定实施“六安游礼”主题品牌推广计划,统一包装、统一Logo。在火车站建成六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查询、简餐茶歇等“一站式”服务。涌现徽六瓜片、过湾农业等年网销过亿元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六安瓜片、霍山石斛、茶油、挂面、大别山山核桃、金寨香薯干等一批网红商品。
(四)完善后备箱工程服务保障情况。把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绿色”旅游景点串成线、连成片,提升游客体验感。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贯穿六安市四县三区80个乡镇、44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途经霍山、金寨两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1个红色旅游小镇。现已建成房车(帐篷)露营地7处、新能源目的地充电站6座、乡村旅游点141个、农家乐(乡村客栈)225个,沿线建有旅游驿站42个、停车位5.2万个、旅游厕所600余座,完成269个“微创意 微改造”提升点。
(五)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情况。我市把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的有力抓手,把认证产品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六安市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效认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909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绿色食品570个,有机农产品33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7个。一是出台实施方案。印发《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关于组织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的通知》(六农办〔2022〕43号)、《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3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要点的通知》(六农函〔2023〕6号),确定全年目标任务,向下传导工作压力,压实各级工作责任;二是落实监管职责,对取得认证的生产单位的产地和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获证企业是否按质量控制措施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是否建立产品生产、销售记录档案,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准则,产品的采收是否符合农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要求;着重查看“三品一标”认证主体和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是否入驻追溯平台和带二维码上市;结合市县农产品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三品一标”农产品风险监测、监督抽检力度,通过检测把好农产品质量;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年、绿色食品宣传月、各类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宣传“三品一标”知识、认证程序及相关政策,重点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对 “三品一标”的认知度和申报积极性,提高生产者对“三品一标”的品牌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释放后备箱经济新动能情况。借力“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营销,在央视和安徽卫视、机场等平台开展“红色六安”城市品牌宣传。拍摄电视文化旅游系列片《全景六安》。先后举办“坐着高铁寻游六安——自驾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大V采风攻略创作”“大别山风景道”抖音短视频大赛、自驾游大会等活动。持续推出“安徽人游安徽”“六安人游六安”优惠活动。在携程、抖音等平台发放文旅消费券800万元,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市场有序复苏。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实施“后备箱”富民行动。鼓励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综合体、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景点、民宿、高速服务区和服务驿站等设立、销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购物服务,积极推动我市茶叶、石斛、灵芝、白鹅等乡村农副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积极争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品牌。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旅游专项资金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国家、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政策落实,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支持利用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土地、投融资、救助体系等政策落地落实。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加快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推进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提标进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度假旅游、生态康养旅游、旅游民宿等业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引进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基地、创客基地、帐篷营地等旅游业态,改造一批休闲农庄、果园花园、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打造大别山康养旅居目的地。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持续提升绿色农产品总量和规模,强化准入门槛,按标生产,提高质量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落实追溯体系建设,把好绿色农产品质量源头关。四是开拓客源市场。链上合肥都市圈、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客源地,开拓长三角以及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市场,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开拓市场。利用大数据等手段,科学研判旅游市场,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依托“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六安”。联合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旅游集中宣传、展示和推介活动。
尊敬的邓辉委员,感谢您对我市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8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