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时间:2023-07-31 11:15
字号:

按照《六安市发改委关于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期,我局全面开展《六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各项工作,中期评估期为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全面了解《规划》前半期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重点对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中期完成情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评估总结,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情况

《六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主要目标指标有农业高质高效类、乡村宜居宜业类、农民富裕富足类三大类指标。

农业高质高效类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我市耕地保有量726.8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69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17.99万亩、粮食总产71.22亿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2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3.4%,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56%,农膜回收率90.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67%,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9.6%,农业科技贡献率66%。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78亿元、增速4.7%,茶叶总产量2.55万吨,蔬菜总产量177.5万吨,水果产量28.75万吨,中药材产量18.75万吨,生猪出栏量172.46万头,水产品产量13.17万吨,肉类总产量24.54万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80.8亿元、增速9.95%,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5.5%。

乡村宜居宜业类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11.02亿元,森林覆盖率38.31%,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4.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达94.7%,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968个,有社区服务站的村占比100%,行政村5G覆盖率82%。2023年上半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收入34.61亿元。

农民富裕富足类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数量477个、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26.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10.4%。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4元,增速9.1%。

二、重大战略任务进展

一是加强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科学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导则》,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2022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4%;其中在永久基本农田内建成高标准农田42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5.9%。全市2023年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91个项目,其中在淠史杭灌区内安排72个项目、面积43.02万亩。大力推进精耕细做,优选主推品种,筛选发布喜两优晶占、喜两优超占等12个一季早中稻主推品种,确保稻-麦、稻-油等作物茬口合理衔接,提高主推品种种植面积,目前,全市已建立618个主推品种单品种示范片。推行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紧盯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以推进水稻机插秧工作为重点,推动粮食机械化生产。创新推行插秧机专项贷,累计放贷6009.665万元,推动全市购置插秧机1417台,保障水稻机插秧机械需求。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安排霍邱县、金安区实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辐射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完成119.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续报。推行“按图索粮”。推动落实优质专用水稻、小麦单一品种规模化示范片,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34个优质专用小麦单品种万亩种植片、38个水稻单品种5000亩片,累计示范片面积达93.2万亩以上。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22年,全市化肥使用量15.77万吨,较上年减少0.23万吨;农药使用量4468.06吨,较基期(2012-2014年三年平均值9172.3吨)相比减少51.3%。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粮食总产达70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落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确保生猪、蔬菜等重要菜篮子产品供应。2022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41.64万头、出栏253.51万头,全市肉类总产37.31万吨,蛋类总产11.75万吨,奶类总产1.09万吨。

二是扎实推进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推进科技强农,启动35个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至2684人,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家,居全省首位。推进机械强农。研制“六安瓜片”炒制机等13个农机补短板产品。整合六安粮食烘干机制造优势产业,创响烘干机“六安制造”品牌,辰宇科技被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烘干机知名品牌”,正阳机械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推进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推动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储藏及运销全过程机械化应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4%。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和“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行动,农村劳动力新增就业5万余人,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3.63万个。加强以工代赈中央专项资金计划项目实施,劳务报酬按照不低于项目财政资金的30%比例发放,积极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强化农村居民兜底保障,适时调整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农村困难残疾人补贴、城乡居民养老金等标准。出台“大托管”试点指导意见,促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红,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加快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紧紧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精准发力,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小龙虾等“8+N”农业特色产业扩规模、提标准,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八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20年的457.32亿元增至2022年的593.57亿元,年均增幅达14.22%。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由122.54亿元提高至164.45亿元,蔬菜全产业链产值由101.08亿元提高至121亿元,水果全产业链产值由28亿元提高至38.3亿元,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由92.28亿元提高至111.77亿元,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由40.74亿元提高至48.88亿元,皖西白鹅全产业链产值由28.42亿元提高至40.25亿元,皖西麻黄鸡全产业链产值由23.45亿元提高至40.22亿元,麻黄鸡蛋产量产值由5.5亿元增加至7.3亿元,霍寿黑猪全产业链产值由20.81亿元提高至28.73亿元,坚果(板栗、山核桃)全产业链产值由3亿元提高至3.8亿元,蚕桑全产业链产值由8.7亿元提高至10亿元,油茶全产业链产值由56亿元提高至58.2亿元,朗德鹅全产业链产值由11.5亿元增长至16亿元。我市牵头实施的徽茶、江淮小龙虾产业集群项目跻身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经营,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38322个,较2020年新增11719个。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率62%。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开展全过程管控等专业化服务,大力推行“服务主体+大户带动”、“服务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资经营公司+服务主体+小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我市霍邱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业社会服务创新试点县,霍邱县和金安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推广县区。加大示范主体创建力度,2021年以来,全市新培育省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家庭农场48家,新增社会化服务组织328家。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打造“鲜叶贷”、“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8亿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能人经济,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累计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0652人,较2020年新增7831人。

五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延伸污水治理服务,全市126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全部建成,积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周边农村污水纳入乡镇建成区污水排放系统,提高集镇污水处理设施使用效率,确保集镇周边更大范围内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延伸公共交通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2315公里,全市开通城乡公交线路383条、运营线路总长达7859公里、年客运量达1.12亿人次。全市具备“交邮快”融合功能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达30个,建成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示范点35个。延伸医疗卫生服务,全市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创建为省级社区医院,22家乡镇卫生院已成功创建为二级医院。通过专家定期坐诊、帮扶带教、远程会诊等方式,强化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的帮扶作用。延伸基础教育资源,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全市累计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702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建设类项目1011个,建成教师周转房2725套。2022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18.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0.74%。延伸农村民政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701个,覆盖率占全市1795个行政村的39.05%,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6个,覆盖率占全市140个乡镇(街道)的11.4%。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截止2022年底,已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70424户,占全部计划任务的108.8%;完成污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56%,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以上。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完成新改厕27727户,完成年度任务74.3%。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焚烧,无害化处理率100%。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6月底,完成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38个,完成年度任务84%;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56个,完成年度任务73%;完成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年度任务24个,完成年度任务41%;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4条,完成年度任务59%。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常态长效督查机制,将“两整一改”纳入常态化督查内容,每季度对各县区工作落实情况开展随机督导,目前已开展了一轮明查督导和两轮暗访督查,分县区下发问题交办单13份,督查通报1份。

六是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巩固利用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62%。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作用,以县域为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2022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流转交易数3094宗、金额7.75亿元,其中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224474亩、“四荒地”使用权123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78宗。扩大农村“三变”改革入股范围,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档升级工程,1777个村开展了“三变”改革,占比达到97.9%。做实“三变”改革项目化,以村为单位建立完善“三变”改革储备项目库、在建项目库、投产项目库,全市共有承接主体3841个,实施项目4916个。充分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逐村对集体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货币存量等进行排查核实,全市清查各类资产138.6亿元,经营性资产30.21亿元。2022年,全市18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达7.96亿元,村均收入42万元,159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成立公司法人、合作社开展实体化经营并产生收益,实现现金分红的村419个、占全市村总数的23.1%。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指导金寨县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出台《六安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支持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1293宗,闲置住宅2033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757.46万元。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裕安区狮子岗乡六二村深入推进延包试点工作,分类提出七类问题解决路径,形成了延包工作方案,其他县区根据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情况已经各确定1个行政村先行开展试点,为全面推开探索方法路径。

三、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一是扎实推进“138+N”和“6969”工程。加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累计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061家、10261家、571家。分产业分县区做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围绕“8+N”特色产业提质扩量增效,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上半年,全市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452.95亿元。持续发展优质粮油、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油茶、蚕桑、生猪、家禽、水产等9大优势主导产业,截至2023年6月,全市已建成283个千亩、万亩高效种养殖基地,其中优质粮食基地22个、水产养殖基地30个,蔬菜基地65个、茶叶基地43个、油茶基地5个,水果基地18个、中药材基地22个、蚕桑基地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74个,9大优势主导产业总产值达459.3亿元。着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综合实力,引导本地经营主体、招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驻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在园区内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狠抓主食产品、肉制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升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绿色食品加工园整体产业承载力和竞争力。2023年上半年,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196.21亿元,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总产值170.29亿元。大力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育”“培”综合发力,推动龙头企业引进资本、改造技术、扩大产能,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加工型、销售型涉农企业加强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小升规、小升高和规模化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累计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1家,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3家。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高质量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和农村公路联网成环,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2315公里,全市开通城乡公交线路383条、运营线路总长达7859公里、年客运量达1.12亿人次。高标准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达94.7%。加速实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农贸市场、农村“夫妻店”等传统流通网点改进提升设施设备,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全市130个乡镇、1795个行政村实现快递网点全覆盖。持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农网改造,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RS-1)99.95%、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99.85%。科学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推进中广核霍邱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龙源霍邱冯瓴乡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项目和舒城垃圾焚烧发电、金寨储能示范试点、华润电力(霍山)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加速实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速部署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通信杆路共计5万公里、通信光缆长度约20万公里。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乡村教育提升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全市累计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702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建设类项目1011个,建成教师周转房2725套。2022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18.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0.74%。大力实施健康乡村计划,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全市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创建为省级社区医院,22家乡镇卫生院已成功创建为二级医院,下派市县级医院医生81人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千医下乡”工作,共开展带教查房7049次、外科手术1076次、助产服务72次。组织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到市县医院进修276人、村卫生室派人到乡镇卫生院培训3627人,村医免费定向培养497人。着力推进全面参保计划,开展全民参保登记,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居住居民为重点,鼓励持续参保,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参保人数315.57万人,人均缴费水平722.71元,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520.52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参保474.6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进乡村工程,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为留守、孤寡、独居、贫困、残疾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全市共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701个,覆盖率占全市1795个行政村的39.05%。聚力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持续完善多功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文化暖心惠民工程”为抓手,鼓励、支持、引导农民自发开展唱村歌、办“村晚”、跳广场舞等群众普遍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送戏进万村”活动,截止目前,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已举办各类文化惠民及展示展演活动2.3万余场。

四是扎实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工程。持续开展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行动、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着力抓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和社会帮扶政策衔接。调整优化网格划分和网格员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村组网格28730个、网格员28843人,2021年以来,全市录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的监测对象13225万户36981万人,其中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0334户28228人,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891户8753人,截至6月底,针对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制定帮扶措施22581条,户均7.8条,实施开发性帮扶措施4609条。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2021年以来,新建和完善特色产业园区184个,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带动3.70万户脱贫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发展自种自养项目达标脱贫户数为8.2万户。2021年以来,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余额22.42亿元。突出就业帮扶。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已实现务工就业30.67万人,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64万人。就业帮扶车间156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1771人。同时,鼓励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采取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公益岗位劳动的方式增收,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持续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2021年以来全市财政衔接资金共62.81亿元,支持产业发展36.64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1.28亿元,支持其他事项4.89亿元。强化项目资产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全市摸底清查2013—2020年累计投入形成资产的项目资金总规模232.32亿元,其中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35.38亿元,占比18.21%;2021年全市共形成项目资产25.26亿元,其中经营性项目资产9.86亿元,占比39.06%。

五是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增长重大工程。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扎实推进农村本地居民就业“121”计划,切实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对近10万名创业有成人员、59万名技能型人才、3万名管理型人才纳入重点跟踪服务范围,实时提供“双招双引”政策咨询、本地就业岗位推荐、创业政策扶持等一站式精细化服务。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营性收入,提高种粮农民效益,大力发展乡村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创新打造“金融支农支小精准滴灌体系”,先后推出“支农再贷款+鲜叶贷”“支农再贷款+育秧贷”“支农再贷款+插秧机专项贷”“支农再贷款+农链循环贷”等配套政策,打通“央行投、政府帮、银行放、企业接”的融资链条,着力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推动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改革,提高财产性收入,2022年,全市实现现金分红的村419个、占全市村总数的23.1%。促进政策落实,提高转移性收入,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惠农补贴,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类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时限。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全市现有特色保险品种增至47项,2023年上半年全市保费规模12380.85万元,财政补贴9904.68万元,理赔4103.15万元,受益农户(理赔)8648户。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推行“保险+期货”,全市共有157家农业经营主体参保、保费2297.99万元,期货赔付共计1848.24万元。强化农村居民兜底保障。综合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市场劳动力价格变化、财力状况、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等因素,上调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构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网络,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加大低保边缘家庭人员认定,适度扩大低边对象,实现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