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01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艾启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农业政策全面覆盖
一是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金寨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全县特色产业链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2—2025年,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培育壮大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链式发展;舒城县2023年整合县财政资金3.7亿元,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霍山县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规模不低于4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各类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等。出台《中药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不低于6000万元,重点支持打造中药材产业强县。出台《霍山县推进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每年由县财政统筹100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支持竹产业发展。金安区每年设立150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设“两强一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创建农产品“三品一标”等。
二是加大龙头企业奖补力度。霍邱县2022年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奖补办法》,对新入规企业进行奖补(月度入规奖补企业20万元、年度入规奖补10万元);对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产值较上年增幅超过20%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较上年增幅超过25%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舒城县每年拿出1500万元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奖补,内容包括银行贷款贴息,成功申报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企业制定国家、省级行业标准奖补等。叶集区出台了《2022年发展现代农业奖补办法》,对符合办法奖励条件或补贴条件的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省国元公司在金寨县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2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金安区农投公司以资金直接投资入股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及改扩建和提升产能,对入股资金每年收取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年收益率达4%。叶集区金融监管局会同区直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叠加政策性融资担保,调动合作银行愿贷、敢贷积极性。
二、推动绿色农产品基地提标扩面
一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各县区围绕1-2个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集聚要素,聚力打造1处集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流通运销、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其中国家级3个(金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舒城桃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六安市霍邱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二是创建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为抓手,做优、做强、做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8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生产。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建成283个千亩、万亩高效种养殖基地,其中优质粮食基地22个、水产养殖基地30个,蔬菜基地65个、茶叶基地43个、油茶基地5个,水果基地18个、中药材基地22个、蚕桑基地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74个。积极推进“158”行动计划,助推霍山县(石斛)、金安区(鹅业)成功认定、舒城县(蔬菜)创建“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单位,支持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经营主体成功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2年,全市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107万吨,销售额达225.08亿元。
三是创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各县区分别优化提升或选址新建一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仓储冷链设施、给排水设施和环保处理设施,通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扶持园区内现有存量企业技改扩建、做大做强。积极招引市域外“头部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入驻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每年在主食食品、肉制品、果蔬茶、饮品、小龙虾、中药材、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等领域新引进亿元以上加工项目,逐步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产业集中、高度智能应用的专业化园区。2022年,全市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34.6平方公里,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5家,实现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0.45亿元。新引进入园农业招商项目72个,总投资额达108.37亿元,成功引进温氏集团、新希望集团、江西阳光乳业、三全食品、味滋源食品、北京凯琛集团、海亮集团等一批重点“头部企业”,绿沃川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西商食品产业园、新华畜牧鹅加工、乙滨食品加工、光华鼎业渔业养殖加工等一批亿元投资项目已开工建设,舒城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和霍山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成功入围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园。
三、推动农业品牌创新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我市印发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六农函〔2018〕49号)、《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六农办〔2022〕8号)、《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要点的通知》等文件,在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上建立健全监管名录,对生产主体及其产品进行追溯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入驻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共2828家。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与市场准入衔接、与质量安全追溯衔接,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的通告》、《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制度与质量安全追溯衔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部署要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贯彻落实相关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区域品牌创建成绩显著。近年来,通过宣传推介,亮化了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霍山黄芽、皖西羽绒、大别山茶油、金寨高山有机米、万佛湖鱼头、皖西黑毛猪、金寨灵芝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区域绿色平台,打造我市优势农产品品牌聚集高地,创成全国六安瓜片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霍山石斛、舒城山茶油等5个省级商标品牌专业基地。截至2022年底,全市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1.2万件,有效绿色有机地标产品总数909个,其中绿色农产品570个,已认证有机农产品332个、涉农领域中国驰名商标11件、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4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4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其中“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五次蝉联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并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产品清单。
三是扎实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围绕“一县一业(特)”产业发展路径,开展霍山县霍山黄芽、裕安区六安瓜片、霍邱县郎德鹅产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目前全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两个共20.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三个共119.6万亩;裕安区7.8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进入创建期。全国有机农产品(茶叶)基地三个共6265亩、金寨县全国有机农产品(猕猴桃)基地1287亩、霍邱县全国有机农产品(野生蒌蒿等)基地3746亩。
四、促进乡村人才充实力量
一是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同需求,分类分级培训农村能人,对标省内外发展典型、先进模式和行业标杆,组织参观考察、现场授课、洽谈合作与对外交流,不断提升其市场意识、经营水平、竞争能力。2022年,全市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420人,累计培育37241人。
二是培育农技专业人才。构筑服务平台,培育农技专业人才。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对接,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和推选农业技术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乡村农技人才培养,打造“企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快捷链条模式,积极带动发展一批农村能人大户、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示范户和合作社员。
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市县农业、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县区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各专业方案,并指导各机构制定每个班级的教学管理方案。2022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00人。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涵盖了我市农业发展的各主导产业及生产、流通和服务等各环节,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开展乡土人才专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充分运用田间课堂、农民学校、网上教学等形式,发挥各级各类创业、就业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农广校、农村电商基地等平台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重视加强主管的行业协会学会建设,全市农业系统成立了8个产业协会,吸收会员3150人,着力发挥他们在招商引智、凝聚“乡土人才”中的集聚作用,使之成为“企业成长的帮手、产业发展的推手、富民增收的助手”。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平台融合经营
一是加强批发市场规划布局。以《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为纲领,2021年印发《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城区农贸市场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六政办秘〔2021〕107号),对城区23个农产品交易市场提出标准化改建工作。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集配中心,配备预冷加工、冷藏保鲜等冷链设施,打造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圈。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龙头带动型专业市场70多个,年交易额近800亿元,建成了西商集团农产品物流园、六安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吉宝冷链物流园、金寨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今年以来,我市分别与上海安徽商会“会长企业”徽骆驼集团、上海国内合作交流服务中心下属企业中攸(智能)科技公司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平台公司,组建期间,中攸(智能)科技公司主动作为,已经与我市经营主体签订了小龙虾等农特产品供货协议。
二是拓展对外农产品销售网络。紧紧抓住我市融入长三角和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积极推动我市农业特色农产品批量进入上海高端消费市场,努力拓展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2022年,全市农副产品对沪销售农产品50.55万吨,销售额108.84亿元,较上年增长28.3%。2023年一季度,全市在沪新建营销渠道45个【累计91个】,其中设立直营店13个、进商超14个、签订销售订单18个,销往上海农产品21.7万吨,销售额37.8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对外销售额(212.6亿元)的18%,增速21.8%。其中,霍邱牧翔禽业一季度在沪销售额超过4500万元,泽钜农业超过1200万元;金寨县鸿媵堂中药饮片公司与上海龙威医药签订8000万元销售订单,大别山香源茶叶公司与上海惠之红贸易公司签订2350万元销售订单;霍山县南岳山庄餐饮公司向上海品粹餐饮公司销售农特产品食材超过6200万元;舒城县快乐蜂食品在沪销售超过3500万元,搜农沣巢公司超过1300万元;金安区西商食品公司在上海设立大别山(六安)绿色农产品展销馆;裕安区胜缘食品设立上海办事处,销售额超过1250万元。
三是组织对外农产品合作交流。创新农产品营销理念,培育壮大销售主体,重点面向长三角领域,不断优品种、提品质、塑品牌,着力推动我市优质绿色农产品抢占沪苏浙高端消费市场。突出宣传推介,通过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重大节庆活动等平台和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递配送企业作用,提高流通效率,确保产得出、运得走、销得掉。市政府每年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合肥农交会、中国国际农交会、杭州茶博会、上海农交会等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展示展销活动,取得丰硕成果。3月16日至19日,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2·上海),全市共组织了46家企业和35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展,展示产品240多种,现场销售额达21万元,签定贸易订单3份,金额达510万元。
四是不断完善融合经营功能。努力扩大农产品外贸出口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规上龙头企业达到72家,羽绒、茶叶、竹木、水产品、副食品等行业国际贸易和出口创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全市农产品进出口额近2亿美元。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涌现出蜂狂购、幸福淘购、胜利欢乐购、三个农民等一批本地平台电商和徽六瓜片、过湾农业等一批混合电商。目前全市将1000个行政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采取电子商务方式销售农产品的农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共1233个,销售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杂粮、禽畜等多个品种。2022年,全市新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40个,库容达到33000立方米。规模以上电商平台和企业127家,实现农产品网销额111亿元。
六、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强筋壮骨
全力实施“龙头企业航母”培育计划,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打造一批年加工产值1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按照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和重点帮扶,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分产业、分档次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行动,对全市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台账,按照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和重点帮扶。2022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1家,5年内新增11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5年内新增3家,省级102家,5年内新增23家。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70家,较2019年净增126家,目前总数居全省第3位。全市现有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迎驾贡酒、中财管道、华润雪花),夏星食品、海洋羽毛、龙翔美食王等企业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七、推动农业项目平稳落地
一是完善招引机制。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了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工作专班,把农业项目谋划作为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围绕农业“138+N”“6969”工程,聚焦主导产业,编印《六安市农业招商项目手册》。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市、局主要领导带头招商的“头雁”作用。以参加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茶产业交易博览会、国际羽绒博览会、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为契机,主动寻求与参展重要客商、重点企业的合作契机,积极争取来实地洽谈和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外出招商40余次,对接拜访光明食品集团等企业70多家;接待明康汇集团、北大荒集团、物美集团等外地客商考察20余次80余家;掌握投资合作项目线索50余条,推动一批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户。
二是构建产业体系。以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四大平台为载体,围绕茶叶、蔬菜、水果、小龙虾等八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积极编制农业招商项目和十大绿色食品产业招商指南,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产业招商组三项制度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按照霍邱县侧重布局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小龙虾产业,金寨县侧重布局茶叶、油茶、中药材产业,霍山县侧重布局茶叶、霍山石斛、饮品产业,舒城县侧重布局优质粮油、蔬菜、家禽产业,金安区侧重布局畜牧、水产、水果、蔬菜产业,裕安区侧重布局茶叶、皖西白鹅、蔬菜产业,叶集区侧重布局水果、小龙虾产业的目标定位,突出重点开展项目招引。2022年,全市绿色食品“双招双引”落地项目135个,总投资额203.36亿元。其中签约项目40个,投资额55.83亿;开工项目65个,投资额116.22亿元;投产项目30个,投资额58.32亿元。
三是优化招商方式。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排名前500强龙头企业,精确绘制行业领军企业导航图和产业招商路线图,定向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如:金寨县编印《2023年全国农业产业化100强企业信息简介》和行业排名前十强企业信息简介,结合县域农产品优势资源,制定农产品加工需求清单,收集储备一批对外招商推介项目,按图索骥,主动上门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突出招商项目针对性和实用性,力求达到精准对接和互利共赢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和采用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做好我市产业振兴方面有关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六安新篇章。最后,再次衷心感谢艾启凤代表对我们六安农业发展的重视、支持和关心。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