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第91号加大农旅康养融合发展投入及“双招双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田淮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农旅康养融合发展投入及“双招双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统筹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编制《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市政府印发《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加快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十大旅游富民工程、“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等重点工作举措。
二、拓宽乡村旅游经营价值链
依托我市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大力推动乡村旅游“421”行动。金寨县前畈村等5村入选省特色美食村。霍山县东西溪乡西溪社区等4村入选省精品主题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霍山县东西溪乡月亮湾作家村等4地入选省后备箱工程基地。加快推进“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开展大别山风景道节点策划工作,“飘香果岭 画卷平岗”“红色新征程 立夏烽火行”“赏花悦木 游山玩水”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中国红岭公路被评定为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
三、推动乡村旅游民宿提质升级
在全省率先推出《“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打造“大别·乡宿”旅游民宿品牌。印发了《六安市加快“大别·乡宿”发展激励机制(试行)》,营造民宿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注重引导示范,创新政府+互联网头部企业发展模式,与携程、驴妈妈集团合作建设民宿示范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民宿及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效应。注重资源盘活,利用旧校舍、旧厂房、古民居、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及其他资源发展民宿,涌现洪山美宿、影·庐、归园田居、安谧养心山庄等一批典型代表。目前,八湾堂民宿、别山雅苑民宿被评为国家丙级旅游民宿。
四、拓展旅游发展新模式
促进红色、文化、康养、交通等相关产业主动融入旅游元素,形成“+旅游”的融合发展格局。7处景区(景点)入选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9处景区(景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金寨县“坚持保护利用并重 助力老区脱贫攻坚”红色旅游发展案例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太阳乡、天堂寨镇成功入选省级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建成霍山陡沙河、金安虚谷、金寨西庄、舒城汤池、裕安紫荆花、霍邱金日晟等温泉接待设施。推荐迎驾工业旅游景区申报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备选单位。开展六安市首届“大别山研学旅行产品方案设计”大赛,打造23个研学旅行基地及相关课程。鼓励各景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非遗进景区28场。“寻艺六安”非遗之旅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推进业态融合发展,开展“皖美好味道 百县名小吃”美食品牌建设,建成2条省级、5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7家美食体验店入选省级特色美食体验店,金寨观音豆腐等5道菜入选首批游安徽“不得不吃”的特色美食。
五、积极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实施特困供养机构改造提升,分批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造,重点推进以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专业照护服务为主的县级供养机构建设,2022年完成特困供养机构改造60所。目前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专业照护服务为主的县级供养机构,每个县区至少1所,实现全覆盖。提升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整合各类闲置的中小学校舍、村部等资源或依托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助餐、聚会交流、文体娱乐、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提供助餐、健康康复、探视巡访关爱等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701个。积极打造康养示范基地。依托大别山独特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和特色地质景观资源,积极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康养示范基地。我市万兴悠然居、紫荆花怡养小镇2所养老机构成功评为安徽省养老服务业长三角康养基地。霍山徽衡老年公寓等7所养老机构成功入选长三角第二批异地养老机构。
六、强化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充分保障设施农业用地需求。统筹设施农业项目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设施农业用地,无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全市共备案设施农用地项目151个,备案面积1139.25亩。持续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乡村布局。指导各县区编制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分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切实发挥规划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允许规划“留白”,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以及暂时无法准确定位的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和民生项目等。目前,各县区已编制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全市共编制村庄规划786个。安排专项计划落实乡村振兴项目。要求各地从当年处置存量土地核定的计划指标中,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新型与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加大用地计划扶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通过处置存量核算的用地计划优先保障乡村重大产业项目。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存量土地,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推进农旅康养融合发展。以旅游富民惠民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进“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民宿发展“1289”工程,谋划一批“添彩”“提能”“增效”农文旅项目。进一步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度假旅游、生态康养旅游、旅游民宿等业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引进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基地、创客基地、帐篷营地等旅游业态,改造一批休闲农庄、果园花园、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打造大别山康养旅居目的地。二是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旅游富民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民宿建设,深化农业与旅游、人文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到202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新建200家以上旅游民宿。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到2027年,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超170亿元。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农林水支出只增不减,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指导县区谋划乡村振兴专项债项目,统筹支持农业提质增效“138+N”和“6969”工程。发挥基金和农投公司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项目。依法依规加快支出执行进度,杜绝“项目等钱”问题,督促部门及早规划项目,防止出现“钱等项目”问题。完善绩效目标编制、监控和评价等工作,健全资金安排-分配-使用-结果评价的闭合管理机制,加大对重点支农政策和项目的绩效评估力度,着力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高度关注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确保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支持大项目和龙头企业。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337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