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关于2023年上半年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时间:2023-06-20 16:34
字号: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11亿元,三年内增加91亿元,增幅22%、全省第4,排名前移2位;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增幅13.7%、全省第1,排名前移4位;一产固投累计增幅90%、全省第1,排名前移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全省第14、排名前移1位,增幅7.6%,居全省第1。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推进多种粮种好粮

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按照“扩面积、提单产、减损耗”的路径,切实提升粮食产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责任担当。出台落实多种粮种好粮工作“1+4”政策文件,制定印发《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清单》,集中开展全市夏种种满种足与整治耕地撂荒专项督导工作,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71.22亿斤,在罕见的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下,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5。2022年落实粮食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第1。今年正在按照“种粮一张图”计划管控本区域粮食生产,实行“粮田分布图、种植品种布局图、农机作业服务联络图”三图合一,努力实现“按图种粮”“按图索粮”。夯实耕地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导则》,全流程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环节管理要点,指导市县相关部门、项目建设乡镇村熟练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全流程业务。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储备库,处理好主人与匠人的关系,加强现场调查和施工现场监督,确保建设质量。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改造、农田宜机化改造相结合,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69万亩,三年内净增116.8万亩,占耕地比重63.4%,三年内增加15.8个百分点。2022年霍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推进精耕细作。编印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系列丛书,开展县乡村三级分层农技培训。在关键农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生产,引导种粮大户提升耕整地水平,推行“单种、单收、单储、专用”。筛选发布水稻、小麦、玉米等主推品种,科学安排稻-麦、稻-油等作物茬口合理衔接,积极动员300亩以上大户等主体推广种植主推品种,创建了618个主推品种单品种示范片,粮食良种覆盖率达98%。大力推行机插秧作业,加快提升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安排和推进水稻等全程机械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产量,2022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609万亩,居全省第2,单产433.56公斤/亩,居全省第5,总产52.81亿斤,居全省第1。

二、深入实施“138+N”工程,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充分利用我市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实践中积极探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2019年立足解决“谁来发展产业、怎么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问题,在全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即抓住“1”这个核心,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能人经济;抓住“3”这个关键,深入推进主体经营、规模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抓住“8”这个优势,发展壮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霍寿黑猪等八大特色产业,引导各地因地制宜促进“N”类产业竞相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壮大。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同需求,分类分级培训农村能人,不断提升其市场意识、经营水平、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39344人,三年内净增9357人,年均增幅达9.5%。推动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推进主体经营,2022年全市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39061家,三年内增加10274家,年均增幅达10.7%。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70家,三年内净增124家,总数居全省第3。深入推进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28.5万亩,三年内新增61.75万亩;土地流转率60.5%,年均增幅达5.3%。全市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主体数达1316个,其中从事茶叶、中药材、蔬菜、水果、稻虾综合种养面积500亩以上主体562个,皖西白鹅、麻黄鸡、霍寿黑猪规模养殖场754个。扎实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经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外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营业收入79.25亿元,实现年接待1551.6万人次,三年内分别新增19.75亿元、343万人次。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集中集聚。2022年,全市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593.57亿元,三年内净增195.3亿元,年均增幅达14.22%。茶叶方面,通过实施徽茶产业集群项目和实施低产茶园改造,茶园面积扩大至79.3万亩,拥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茶园基地23个,2022年产量4.26万吨、综合产值169亿元,三年内分别增加1万吨、46.5亿元,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2;水果方面,通过改造老旧桃园,推广优质品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水果种植面积37.3万亩,拥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果园25个,实现年产量41.68万吨、综合产值38.3亿元,三年内分别增加6.26万吨、10.3亿元,水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3;中药材方面,通过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22年全市种植面积20.66万亩,拥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中药材基地22个,实现年产量22万吨、综合产值111.77亿元【其中霍山石斛综合产值超60亿元】,三年内分别增加4.11万吨、26.47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3;小龙虾方面,通过推广霍邱县三流乡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发展至150万亩,拥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106个,实现小龙虾产量13万吨以上,综合产值70亿元,三年内分别增加3.54万吨、30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1;皖西白鹅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及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全市皖西白鹅饲养量1087.8万只,拥有年出栏量千只以上规模养殖场202个,实现年综合产值40.25亿元,三年内增加11.83亿元,白鹅发展规模和产量均居全省第1。

三、大力实施“6969”工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2021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我市创新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用3年时间,积极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布局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引进培育9个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持续增强乡村产业韧性,促进富民增收。推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在园区内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狠抓精深加工,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带动产业集聚,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综合实力和亩均效益。2022年,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场经营主体发展至178家,三年内净增64家,综合产值提高至291.5亿元,三年内增加78.1亿元,亩均效益达到12700元/亩,三年内增加5400元;全市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345家,三年内净增31家,园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71亿元,三年内增加68亿元。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按照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和重点帮扶,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加工型、销售型涉农企业加强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小升规、小升高和规模化发展。2022年,全市年加工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96家,三年内净增662家。除已有3家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外,夏星食品、海洋羽毛、龙翔美食王等企业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推动农业招大引强。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产业投资是纲中之纲、产业项目是王中之王”的理念,建立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果好的重点项目入驻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三年来,相继引进三全食品、中化集团、北京凯琛、鑫缘茧丝绸、阳光乳业等20家头部企业落地投产。2022年全市绿色食品招引项目135个,总投资230.3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绿色食品“双招双引”新增落地项目66个、总投资97.89亿元,同比增长247.37%和256%。

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释放农业增值潜力

依托我市生态绿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民宿、预制菜产业和智慧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提升品位加快发展民宿产业。通过回购、租赁、置换、退出等模式盘活闲置房屋,科学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品牌体系,建设“生态原味·乡宿六安”精品民宿。2022年新、改建民宿70家,完成投资4.5亿元。今年一季度,新、改建民宿10家,在建26家,完成投资2.77亿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鼓励和支持我市预制菜企业推介亮化自主经营品牌,将本地优势主导产业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全市规模预制菜生产企业51家,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12家,2022年实现总产值47.04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总产值12.76亿元。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31个、数字农业工厂7家,同时打造应用场景105家,位居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协同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数字农业农村、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2022年,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11亿元,三年内增加27亿元,年均增幅10%以上。

五、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持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立足优质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叫得响、卖的俏的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绿色农产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大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小龙虾、六安脆桃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和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把品牌农产品做成优质放心的农产品。目前全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两个共20.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三个共119.6万亩,2022年,全市134个乡镇农产品快检室,开展产地环节禁限用和常规农兽药速测9.1万批次,发现不合格105批次,发挥了快检“第一道关口”作用。强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积极申创六安脆桃、六安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市场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企业品牌。2022年,全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974个,三年内净增202个,总数位居全省第2。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产品清单,五次蝉联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评价百强榜。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抢抓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成立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及供应合作专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招大引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合作开发招商、农产品进沪平台建设、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落地见效。与上海安徽商会“会长企业”徽骆驼集团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平台公司。2022年以来,全市招引上海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农业领域项目22个,总投资额35.4亿元;当年实现对沪销售额108.84亿元,同比增长28.3%。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